查作网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今年有新变化吗?

文言文断句是中考语文必考题型,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语感,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文言文阅读“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要求,断句题正是检验这一能力的重要标尺,掌握科学的断句方法,不仅能提升此题得分率,更能从根本上改善文言文阅读水平。

中考文言文断句技巧今年有新变化吗?-图1

掌握断句的核心原则

断句并非盲目猜测,而是基于对文意的准确理解,其核心在于抓住两点:语言结构文意逻辑,语言结构指文言文中固有的语法习惯和句式特点;文意逻辑则要求我们通观全局,把握文章主旨和情节发展,二者结合,方能精准断句。

六大实用断句技巧详解

借助虚词定位

文言虚词在句中位置相对固定,是天然的断句标志。

  • 句首发语词和关联词:如“夫”、“盖”、“惟”、“故”、“然则”、“是故”等,通常在其前断开。

    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夫”为发语词,引领议论,其前断开。

  • 句末语气词:如“也”、“矣”、“焉”、“耳”、“耶”、“乎”、“哉”等,通常在其后断开。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论语》)—— “乎”表反问语气,其后断开。

  • 句中连词和介词:如“以”、“于”、“而”、“则”等,通常不断开,但需结合上下文判断。

分析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固定句式是快速断句的钥匙。

  • 判断句:“……者,……也”是最典型的标志。

    陈胜,阳城人。(《陈涉世家》)—— “者”后、“也”后均需断开。

  • 反问句:“不亦……乎”、“何……为”、“安……哉”等。

    此何遽不?(《塞翁失马》)—— “乎”后断开。

  • 被动句:“为……所……”、“见……于……”等。

    其印予群从得。(《活板》)—— “所”后需考虑断开。

辨识对话标志

人物对话的起止是断句的明确信号,常见标志有“曰”、“云”、“言”、“问”等。

公孙鞅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 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商君书·更法》) 此处“曰”后为公孙鞅的整段言论,需在其后开始断句,正确断法为:公孙鞅:“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

利用修辞手法

古人行文讲究音韵和形式美,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手法所在之处,往往是断句点。

  • 对偶与排比: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并列。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上下句结构对称,中间断开。

  • 顶真:前一句的结尾作后一句的开头。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 “天子”重复,中间断开。

关注名词(主语)与动词(谓语)

在具体语境中,找出句中的核心名词(常作主语)和动词(常作谓语),是理解句意、正确断句的根本。

陈胜/吴广/乃谋曰 (《陈涉世家》) “陈胜”、“吴广”是并列主语,“谋曰”是谓语动词,通过划分主谓,可以清晰地将句子断开为:陈胜、吴广乃谋曰。

最新中考断句题型分析与数据洞察

为了更直观地展现近年来中考文言文断句题的考查趋势,我们联网查询并分析了2021-2023年全国部分地区中考语文真题,汇总了以下数据:

考查地区 (真题年份) 断句题分值 文本出处/类型 核心考查能力 数据来源
北京市 (2023) 3分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通过虚词“而”、“之”及对话“曰”理解文意。 北京市教育考试院
上海市 (2023) 4分 宋人笔记(议论性) 借助关联词“然”、“故”及判断句式进行逻辑断句。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
江苏省南京市 (2023) 3分 《梦溪笔谈·技艺》(说明性) 分析长句结构,辨识主语变化和动词连用。 南京市教育局
浙江省杭州市 (2022) 3分 《吕氏春秋》(说理性) 利用排比句式和对偶修辞确定断句位置。 杭州市教育局
广东省广州市 (2022) 4分 《明史·海瑞传》(记叙性) 综合考查对话、虚词及通过实词理解人物行为。 广州市招考办

数据分析表明

  1. 分值稳定,备受重视:断句题在中考中分值普遍在3-4分,是基础题中的重点。
  2. 文本多样,能力综合:选材不局限于史传,扩展到笔记、论说、科技文等,要求考生具备更全面的文言适应能力。
  3. 能力核心,理解至上:单纯依靠标志词可能无法应对复杂句子,对文意的整体理解和逻辑分析已成为考查的核心。

实战演练与答题策略

通读全文,把握大意。 遇到断句题,不要急于动笔,先快速浏览上下文,了解文章主要人物、事件和观点。

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 首先标记出最明显的对话标志(“曰”)和句末语气词(“也”、“乎”),将长文切分成几个意群。

分析语法,寻找主谓。 在每个意群内部,找出名词和动词,分析谁做了什么,理清句子主干。

利用修辞,验证断点。 观察是否有对偶、排比等结构,这些地方通常是正确的断句点。

回读检查,确保通达。 将所有断点连起来默读一遍,检查是否词句通顺,意思明确,符合逻辑,如有拗口或悖理之处,则需重新审视。

常见误区提醒

  • 见“而”就断。“而”作为连词,多数情况下连接前后两个动作,不断开,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食也”。
  • 忽略主语变更,当一句话的主语发生改变时,通常需要断开。
  • 固守标志,脱离语境,最重要的始终是语境和文意,所有技巧都服务于准确理解。

文言文断句能力的提升,非一日之功,它要求学生在掌握扎实技巧的同时,必须进行大量的、高质量的阅读实践,在真实的文言语境中培养语感,深化理解,将技巧内化为能力,方能在中考乃至未来的语文学习中从容应对,游刃有余。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