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散文阅读技巧2025最新版?掌握这些就能拿高分?

散文阅读技巧全攻略:从“看热闹”到“看门道”

散文,作为一种“形散神不散”的文体,以其自由、灵活、真挚的特点,成为我们阅读和写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正因为其“散”,许多读者在阅读时容易感到抓不住重点,读完后只觉“好看”,却说不出所以然。

散文阅读技巧2025最新版?掌握这些就能拿高分?-图1

要真正读懂散文,需要一套系统的方法,这份攻略将分为“道”(心法与理念)“术”(具体方法与技巧)两个层面,并辅以实例,助你打通散文阅读的任督二脉。


第一部分:道 —— 心法与理念(阅读前的准备)

在拿起文章之前,先调整好你的“阅读姿态”。

  1. “移情”与“共情”:走进作者的世界

    • 理念:散文是作者“真我”的袒露,是其思想、情感、经历与观察的结晶,阅读散文,不是在做阅读理解题,而是要尝试与作者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 做法:暂时放下自己的成见和预设,像朋友一样,带着好奇去倾听作者的故事、感受作者的情绪、理解作者的困惑与喜悦。
  2. “知人论世”:理解文章的背景

    • 理念:任何作品都不是孤立的,了解作者生平、创作时代、社会文化背景,是解读文章深层意蕴的钥匙。
    • 做法:在阅读前,花几分钟快速了解:
      • 作者:他/她是谁?经历了什么?有哪些著名的作品和思想?(读朱自清的《背影》,要知道他当时家境困顿、父子间有隔阂的背景,才能更深地理解那份“背影”的沉重与深情。)
      • 时代:文章写于什么时期?(读鲁迅的散文,要理解他身处“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其文字背后深沉的忧患意识。)
  3. “不求甚解”,先求“通感”

    • 理念:第一遍阅读,不要急于字斟句酌、分析结构,首要任务是整体感知,抓住文章的“气”和“味”。
    • 做法:一口气读完,感受文章给你的整体印象:是温暖的?是忧伤的?是激昂的?是宁静的?作者主要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绪或思考?这就像品茶,先闻其香,再品其味。

第二部分:术 —— 具体方法与技巧(阅读中的实践)

这是阅读的核心环节,我们将采用“三步阅读法”来层层深入。

第一步:整体把握 —— 抓住“神”之所在

散文“形散神不散”,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找到那个凝聚全篇的“神”。

  1. 寻找“文眼”

    • 定义:“文眼”是散文的“眼睛”,是全文思想感情的凝聚点、主旨的升华句,通常是议论性或抒情性最强的句子。
    • 技巧
      • 关注开篇和结尾:作者常常在开头提出观点,在结尾进行总结或升华。
      • 关注议论、抒情的段落:记叙和描写是“形”,议论和抒情才是“神”。
      • 关注反复出现的词句:作者不厌其烦强调的内容,往往是核心。
    • 示例:在朱自清的《春》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笑着向我们走来。” 这类充满赞美和喜悦的句子,就是文章的“文眼”,点明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2. 梳理“线索”

    • 定义:线索是串联文章“形”的脉络,它像一条线,把零散的材料(人、事、景、物)串起来。
    • 常见线索类型
      • 时间线索:按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
      • 空间线索:地点的转换。(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
      • 情感线索:作者情感的变化过程。(如:杨朔的《荔枝蜜》从“不大喜欢”到“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 事物线索:以某一具体事物为线索。(如:巴金的《灯》)
    • 技巧:画出或默记下线索的关键节点,理解作者是如何一步步推进叙述和抒情的。
  3. 概括“主旨”

    • 方法:在找到“文眼”和“线索”后,尝试用一两句话概括文章主旨。
    • 公式:本文通过记叙/描写了____),表达了作者____(情感/态度),揭示了____(哲理/主题)。
    • 示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本文通过记叙作者在地坛公园的所见所思所感,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和对母亲的深切怀念,揭示了在苦难中顽强活下去并创造生命价值的主题。

第二步:局部解析 —— 品味“形”之魅力

散文的“神”需要通过“形”来表现,这一步,我们要像品鉴艺术品一样,细细拆解文章的局部。

  1. 品味语言

    • 词语: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是精准的动词?是形象的形容词?还是富有哲理的名词?
    • 句式:分析句式的表达效果,是长句的舒缓?是短句的急促?是排比的气势?是设问的引人深思?是反问的强调?
    • 修辞:识别并分析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理解它们如何让语言更生动、形象、有感染力。
      • 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
      • 拟人:赋予物以人的情感,使描写更亲切。
      • 对比: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表现力。
    • 示例:在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中,“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用“睡着”这个拟人手法,将济南冬天温暖、宁静的状态写得活灵活现,充满温情。
  2. 分析技巧

    • 写景:作者如何写景?是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还是多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并用?景物描写有何作用?(渲染气氛、烘托心情、推动情节、暗示主旨)
    • 写人:通过哪些描写(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来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形象有何特点?
    • 叙事:选择哪些典型事例?叙事详略有何安排?
    • 结构:段落之间、句子之间是如何衔接的?过渡是否自然?
  3. 理解意象

    • 定义:意象是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它是散文的“密码”。
    • 技巧:不要只看事物本身,要思考它象征着什么。
      • 示例:在冰心的《荷叶·母亲》中,“荷叶”不仅仅是荷叶,它象征着在风雨中为孩子遮风挡雨的伟大母亲,理解了这一点,才能读懂文章对母爱的赞颂。

第三步:综合评价 —— 形成自己的见解

读完了,分析完了,最后一步是跳出文章,形成自己的思考和评价。

  1. 重读与印证:带着初步的分析,再读一遍文章,看看你的理解是否与文本细节相符,是否自洽。
  2. 评价与反思
    • 评价:你认为这篇文章写得好吗好在哪里?是思想深刻、情感真挚,还是语言优美、结构巧妙?
    • 反思:这篇文章带给你什么启发?你是否认同作者的观点?它与你自己的生活经验有何关联?
  3. 联系与拓展:将这篇文章与其他作品(作者的其他作品、同主题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可以让你对散文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刻。

第三部分:实战演练与常见误区

一个简单的阅读流程示例

以读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为例:

  1. 初读(通感):感觉文章很美,充满生机,作者看到紫藤萝后心情似乎变好了。
  2. 再读(抓神)
    • 找文眼:“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这句话是全文的哲理核心。
    • 理线索:情感线索:焦虑、悲痛 -> 震惊、喜悦 -> 感悟、释然。
    • 明主旨:通过描写盛开的紫藤萝,由花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