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故都的秋,郁达夫如何用白描写尽北平秋味?

以下是《故都的秋》主要写作技巧的详细解析:

故都的秋,郁达夫如何用白描写尽北平秋味?-图1

情景交融,以我观物,一切皆着我之色彩

这是《故都的秋》最核心、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全文贯穿着作者一种深沉、清静、悲凉的个人情感,这种情感像一层滤镜,使得他所描绘的秋景都染上了同样的色调。

  • 情感的基调: 文章开篇就奠定了“清、静、悲凉”的总体感受,这六个字不是客观描述,而是作者的主观体验,是全文的“文眼”。
  • 景物的选择: 作者没有选择故宫的辉煌、颐和园的壮丽,而是聚焦于那些看似普通、甚至有些破败的景物:
    • 破屋、浓茶、驯鸽、牵牛花、槐蕊、秋蝉、衰草、残声、落寞…… 这些意象本身就带有一种萧瑟、寂寥的意味,与作者“悲凉”的心境完美契合。
  • 情感的投射: 作者将自己的情感直接投射到景物上,写槐蕊的“落蕊”,说“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并非客观写实,而是内心孤寂、细腻到极致的感受投射,同样,写秋蝉的衰弱的残声,也象征着生命的迟暮和作者内心的感伤。

技巧小结: 郁达夫不是在写一篇客观的北平秋景指南,而是在写一篇“秋日心史”,他笔下的秋,就是他自己的秋,是充满个人生命体验和哲学思考的秋。

虚实结合,古今中外,时空交错

作者将眼前的实景(故都的秋)与想象中的虚景(江南的秋、外国诗人的秋)交织在一起,通过对比和映衬,使“故都之秋”的特点更加鲜明,也深化了文章的意蕴。

  • 实写(故都的秋): 文章主体部分,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平具体的秋景,如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是“有形有色”的,是“味”的实体。
  • 虚写(对比与衬托):
    • 对比江南的秋: 作者认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只能感到“一点点秋意”,是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这种对比,反衬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是“味”的极致,是“彻底”的,更能满足作者对秋的深沉向往。
    • 引用外国诗人的秋: 作者提到无论中外,文人对于“秋”的“总是一样的”,特别是“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这既是对自己观点的佐证,也将个人的审美体验上升到了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文化高度,使文章的立意更加开阔。

技巧小结: 这种虚实结合的手法,避免了写景的单一和局促,使文章在空间(南北对比)和时间(古今联想)上都有了纵深感,极大地丰富了文章的内涵。

语言精炼,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

郁达夫的语言是典型的“诗化散文”语言,极富表现力。

  • 短句的运用: 文章多用短句,形成一种简洁、明快、富有顿挫感的节奏。

    “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平的特产。”

    这些短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如同咏叹调,强化了清静、寂寥的氛围。

  • 雅词俗语,融为一体: 文章既有“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这样典雅的引用,也有“槐蕊铺得满地”这样平实的白描,还有“一层秋雨一层凉”这样充满生活气息的俗语,使得语言既典雅又接地气,生动活泼。

  • 感官的全面调动: 作者调动了视觉(色彩)、听觉(声音)、嗅觉(气味)、触觉(触感)等多种感官来描绘秋景,营造出一种全方位的“秋味”体验。

    • 视觉: “碧绿的天色”、“青天”、“驯鸽的飞声”、“牵牛花的蓝朵”、“槐蕊的微黄”、“灰土上扫帚的丝纹”。
    • 听觉: “驯鸽的飞声”、“秋蝉的残声”、“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音”、“潭柘寺的钟声”。
    • 嗅觉/触觉: “槐蕊落下来”,“脚踏上去”,“一丝丝缕缕的缠绵”,“一层秋雨一层凉”。

技巧小结: 精炼的语言和丰富的感官描写,使得抽象的“秋味”变得具体可感,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与作者一同品味那份独特的清静与悲凉。

结构严谨,首尾呼应,层层递进

文章的结构看似随意,实则精心设计,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 开篇点题: 开头第一段就直抒胸臆,提出“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一核心观点,定下全文基调。
  • 主体铺陈: 中间部分从不同角度(破屋秋色、街头落蕊、秋蝉残鸣、都市闲人、秋雨胜果)反复渲染、描绘故都的秋,每一个片段都紧扣“清、静、悲凉”的主旨,从不同侧面印证开头的观点。
  • 结尾升华: 结尾部分再次将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外国的秋进行对比,强调“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最后将“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与“秋的色、秋的味、秋的意境与姿态”融为一体,并发出“想饱尝一尝这‘秋’的”的感叹,使文章的情感和主旨得到升华,余味无穷。
  • 首尾呼应: 开头说“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结尾又说“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这种强烈的情感呼应,使得文章结构完整,情感浑然一体。

技巧小结: 这种“总—分—总”的结构,使得文章既有清晰的逻辑层次,又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让读者在品味了种种秋景之后,最终对作者的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

《故都的秋》的写作技巧可以概括为:以“悲凉”之情,摄“故都”之景,融“虚实”之境,炼“诗化”之语,成“严谨”之篇。 郁达夫通过对普通景物的极致描绘和对个人情感的深刻抒发,创造出一个独一无二的、充满个人生命印记的“秋”的艺术世界,这正是其艺术魅力经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