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把“说话技巧”拆解成几个核心部分,并提供具体、可操作的方法,帮助孩子一步步提升。

敢于说——建立自信,克服胆怯
很多孩子不是不会说,而是不敢说,这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创造安全的家庭环境:
- 多听少评: 当孩子愿意分享学校的事、自己的想法时,家长要做的首先是认真倾听,而不是立刻打断、评判或给出“标准答案”,比如孩子说:“今天小明抢我橡皮。”可以说:“哦?那一定让你很生气吧?”(先共情)而不是“那你为什么不抢回来?”(立刻给建议)。
- 家庭会议: 每周可以开一次简短的家庭会议,让每个家庭成员都有机会分享一周的开心事、烦恼事,轮流发言,规定好时间,让孩子习惯在家人面前表达。
从“小舞台”开始:
- 鼓励孩子向家人复述故事: 看完一个动画片或读完一本书后,鼓励他用自己的话讲给爸爸妈妈听。
- 鼓励参与班级活动: 积极鼓励孩子参加班级的课前演讲、故事会、小组讨论等,即使只说一两句话,也是巨大的进步。
- 从“说给一个人听”到“说给几个人听”: 先鼓励孩子在亲戚朋友面前表演或分享,再到更大的场合。
给予积极的心理暗示:
- 不说“你胆子太小了”: 把“你怎么这么害羞”换成“妈妈知道你想说,没关系,我们慢慢来”。
- 肯定每一次尝试: “今天你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了,太棒了,不管对错,这个勇气就值得表扬!”
好好说——掌握清晰表达的技巧
敢于说了,接下来要说清楚、说明白。
练习“说清楚”:
- 朗读: 每天坚持10-15分钟大声朗读课文、诗歌或故事,这能有效锻炼口齿清晰、发音标准、语速平稳的能力。
- 绕口令: 这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游戏,可以从简单的开始,如“四是四,十是十”,逐渐增加难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舌头的灵活性。
- 复述练习: 看完一个短视频或听完一个简短的故事后,让孩子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复述出来,这能训练抓住重点和逻辑组织能力。
学习“说明白”:
- “三明治”沟通法(简单版): 教孩子一个简单的表达结构。
- 第一层(观点): 先说结论或最重要的信息。“妈妈,我想买这个新玩具。”
- 第二层(理由): 再说原因。“因为我的旧玩具已经坏了,而且这个玩具可以锻炼我的动手能力。”
- 第三层(细节/补充): 可以补充一些细节。“而且我这次考试进步了,可以作为奖励。”
- 多用“因为…”: 鼓励孩子在解释原因时,使用这个关联词,让逻辑更清晰。“因为今天下雨了,所以我们上学要带伞。”
文明说——学会礼貌和尊重
会说话,更要“好好说话”,懂得尊重他人。
学会倾听:
- 眼睛看着对方: 这是尊重的基本表现。
- 不打断别人: 家长可以和孩子约定,当别人说话时,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说,可以在家里玩“传话”游戏,让孩子体会倾听的重要性。
- 适时回应: 教孩子用“嗯”、“是的”、“原来是这样”等词语,表示自己在认真听。
掌握礼貌用语:
- 情景演练: 在家里模拟各种场景,如“向老师问好”、“借橡皮”、“不小心碰到别人”等,让孩子练习使用“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等。
- 家长以身作则: 家长自己要经常使用礼貌用语,孩子会耳濡目染。
懂得赞美他人:
- 教孩子发现别人的优点: 引导孩子多看同学的闪光点。“你今天画的画真好看!”“你帮助我,谢谢你!”
- 赞美要具体: 鼓励孩子不说“你真棒”,而是说“你这次数学进步了,特别是应用题,做得真好!”
巧于说——学会在不同场合说话
根据不同的对象和场合,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
对老师说话:
- 尊重、有礼貌: 使用“老师好”、“请问老师”等敬语。
- 清晰、简洁: 提问或回答问题时,先想清楚再说,不要东拉西扯。
对同学说话:
- 友好、真诚: 多用商量、建议的语气,而不是命令,把“把橡皮给我!”换成“可以借我用一下橡皮吗?”
- 学会合作: 在小组讨论中,要听取别人的意见,也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共同完成任务。
对长辈说话:
- 态度要谦虚: 耐心倾听长辈的教导和关心。
- 语速要慢一点: 确保长辈能听清楚。
给家长的实用建议总结
- 做孩子的“镜子”: 当孩子表达不清时,不要嘲笑,而是用清晰、正确的语言复述一遍他的意思,让他模仿。
- 多鼓励,少批评: 保护孩子的表达欲是第一位的,每一次开口,都值得肯定。
- 把“说”融入生活: 在吃饭、散步、购物时,都可以创造聊天机会,聊聊今天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 利用工具: 可以和孩子一起看一些优秀的儿童演讲视频、绘本故事(如《不要随便命令我》、《有话好好说》系列),从中学到沟通的智慧。
- 允许犯错: 孩子在表达中可能会说错话、做错事,这正是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引导他反思,而不是一味指责。
请记住: 培养孩子的说话技巧是一个长期、耐心、充满爱心的过程,家长的陪伴和引导,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祝您的孩子成为一个自信、大方、会表达的小小演说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