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2025年最新养猪技巧范文大全,实用吗?

对于从事生猪养殖的朋友来说,掌握科学、高效的饲养管理技术是提升生产效益的关键,本文将围绕生猪饲养的几个核心环节,结合最新的行业数据和实践方法,提供一份详实的操作指南。

2025年最新养猪技巧范文大全,实用吗?-图1

精准营养与饲料管理

饲料成本通常占养猪总成本的60%-70%,科学的饲料管理是降本增效的首要环节。

分阶段精细化饲喂 传统的“一刀切”饲喂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养猪业的需求,应根据猪只的不同生长阶段,提供营养配比精准的日粮,通常可分为:哺乳仔猪、断奶仔猪、生长猪、育肥猪以及种猪(后备、妊娠、哺乳)等阶段,断奶仔猪料需要高消化率、高赖氨酸,以降低应激;而育肥后期则需适当控制能量摄入,防止脂肪过度沉积,影响肉质。

关注原料质量与替代方案 玉米和豆粕是传统饲料的主要原料,但其价格波动对成本影响巨大,根据中国饲料工业协会2023年发布的《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养殖户可积极利用当地资源,开发非常规饲料原料,如DDGS(酒精糟及残液干燥物)、菜籽粕、米糠粕等,在使用时,需注意其营养特性和抗营养因子,通过精准配比和添加酶制剂等方式,确保饲料安全与效率。

以下是根据近期市场行情整理的几种主要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参考表:

饲料原料 粗蛋白质 (%) 代谢能 (猪, MJ/kg) 使用注意事项
玉米 0-8.5 5-14.0 主要能量来源,注意霉菌毒素污染
豆粕 0-46.0 5-11.0 主要蛋白来源,需加热处理以消除抗营养因子
DDGS 0-30.0 0-13.0 价格优势明显,但品质差异大,需固定来源
小麦麸 0-16.0 5-7.0 富含膳食纤维,有助于肠道蠕动,适量添加

数据来源:综合参考中国饲料工业协会《饲料原料营养价值数据库》及2024年初市场主流产品指标

生物安全与疾病防控

生物安全体系是猪场的生命线,其核心在于建立屏障,防止病原体传入、在场内传播和向外扩散。

严格的隔离与消毒制度 场区应实行封闭式管理,所有进入人员、车辆、物资必须经过严格消毒,设立不同等级的隔离区,新引进的种猪需在场外隔离舍观察至少4周,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根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在2024年第一季度动物疫病防控通报中的建议,应选择不同作用机制的消毒剂(如过硫酸氢钾、戊二醛等)轮换使用,并对消毒效果进行定期监测。

科学免疫与监测 免疫程序不应盲目照搬,应基于本场的疫病流行情况和抗体监测结果来制定,非洲猪瘟(ASF)的常态化防控仍是重中之重,除了加强物理屏障,还需重点关注水源、饲料的安全,以及软蜱、苍蝇等媒介的杀灭,对于猪瘟、口蹄疫、伪狂犬等强制性免疫疾病,必须做到应免尽免。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2023年通过持续免疫,全国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保持平稳可控态势。

环境控制与动物福利

舒适的环境是保证猪群健康、发挥其生产潜力的基础,现代猪舍越来越注重环境自动控制系统。

温湿度与通风管理 不同阶段的猪对温度需求不同,初生仔猪需要32-35℃的保温区,而育肥猪最适温度则在18-22℃,湿度过高(>80%)会助长病原微生物繁殖,过低(<40%)则易引起呼吸道问题,纵向通风或隧道通风是大型猪舍夏季降温的有效手段,而冬季则需在保温与最小通风量之间找到平衡,以排除舍内有害气体(如氨气、硫化氢)。

集约化养殖下的福利考量 欧盟等地区已逐步禁用限位栏,推动群养模式,虽然国内情况不同,但改善动物福利已成为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和企业社会形象的重要方面,提供适当的富集材料(如铁链、麻袋、垫料),让猪只有拱探、啃咬的机会,能有效减少咬尾、咬耳等恶癖,降低应激,从而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养殖

养猪业正从经验主导转向数据驱动,智能化设备的应用让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

自动饲喂与个体识别 通过安装自动饲喂站,系统可以记录每头猪的采食量、采食频率和时长,从而早期发现食欲不振的个体,结合电子耳标,可以建立完整的个体生长档案,为精准选种和淘汰提供依据。

环境监控与预警 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测猪舍内的温度、湿度、二氧化碳和氨气浓度,当任何指标超出设定范围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可与风机、水帘等设备联动,及时调节,避免环境突变对猪群造成应激。据《2023中国农业科技投资与展望报告》分析,应用智能化管理系统的规模猪场,其母猪年提供断奶仔猪数(PSY)平均可提升1-2头,饲料转化率也得到显著改善。

养猪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成功的养殖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不断学习的能力,在行业波动和疫病挑战下,唯有坚持科学饲养、狠抓生物安全、拥抱技术创新,并始终关注成本与效率的平衡,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的盈利与发展。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