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将从核心要素、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以及不同应用场景的技巧三个方面,为您系统性地梳理点胶工艺的技巧。

点胶工艺的四大核心要素
掌握点胶,本质上就是掌握对以下四个核心要素的精细控制,这四者相互关联,需要协同调整。
胶水
选择合适的胶水是成功的第一步。
- 粘度: 这是最重要的参数,粘度越高,流动性越差,越容易拉丝;粘度越低,流动性越好,但也越容易流散,需要根据点胶的精度和基材特性来选择。
- 高粘度: 适用于填充、密封、对粘度要求高的场景。
- 低粘度: 适用于精密点胶、涂覆、需要快速流动的场景。
- 固化方式: 决定了生产效率。
- UV固化: 需要UV光源照射,几秒到几分钟即可固化,适合自动化流水线,注意要确保胶水能被UV光照射到。
- 热固化: 需要加热才能固化,固化时间长,但粘接强度通常更高。
- 湿气固化: 遇到空气中的湿气会固化,速度较慢,对环境湿度敏感。
- 针头内径: 针头内径必须大于胶水中的最大颗粒物尺寸,否则会堵塞,针头内径也决定了出胶的粗细。
- 保存条件: 大多数胶水需要避光、冷藏(如2-8℃),使用前需回温并充分搅拌均匀,否则会影响其性能。
设备
设备是实现精准点胶的保障。
- 点胶机类型:
- 手动点胶机: 成本低,适合研发、打样、小批量生产,精度依赖操作员的经验。
- 半自动点胶机: 通过脚踏或开关控制出胶,提高了效率,但路径仍需人工。
- 全自动点胶机 (3D/4C): 由程序控制运动轨迹和出胶,精度高、速度快、一致性最好,是大规模生产的必然选择。
- 关键部件:
- 点胶阀: 控制胶水开关的核心部件,有顶针式和隔膜式等,不同胶水(如快干、高粘度)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阀。
- 针头/喷嘴: 直接与胶水接触,材质(不锈钢、陶瓷)、长度、锥度都会影响出胶效果,长针头用于深孔点胶,锥形针头有助于引导胶水。
- 压力/真空系统: 为胶水提供稳定的推力或防止胶水滴漏,压力不稳定会导致胶点大小不一。
工艺参数
这是点胶技术的核心,需要通过反复试验(DOE)来确定最佳组合。
- 点胶压力: 推动胶水从针头出来的力。
- 压力过大: 胶水容易扩散、溢出,拉丝严重。
- 压力过小: 出胶不顺畅,点胶量不足,甚至断胶。
- 点胶速度: 机器运行的速度。
- 速度过快: 胶水跟不上针头,会导致胶线变细、拉丝、点胶量不足。
- 速度过慢: 胶水容易堆积,形成“小山包”,影响美观和性能。
- 点胶时间: 阀门打开的时间,直接决定了单次点胶的体积。
- 时间越长,出胶量越大,这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调节点胶量的方法。
- 针头高度: 针头与点胶表面之间的距离。
- 距离过近: 容易刮伤产品表面,胶水不易散开。
- 距离过远: 胶水容易溅出,形成“面包头”(胶点中间高、四周低),精度下降,通常建议高度为针头直径的1/2到1倍。
环境
环境因素常被忽视,但对结果影响巨大。
- 温度: 温度会影响胶水的粘度,温度越高,粘度越低,流动性越强,车间需要恒温。
- 湿度: 对于湿气固化型胶水,湿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固化速度和最终性能。
- 洁净度: 灰尘或杂质混入胶水中,会堵塞针头,影响点胶质量。
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案
| 问题现象 | 可能原因 | 解决方案 |
|---|---|---|
| 拉丝/拖尾 | 胶水粘度过高 针嘴内径过小 点胶速度过快 胶水固化速度过快 针嘴离工件太近 |
选用低粘度胶水或适当加热降低粘度 换用内径更大的针嘴 降低点胶速度 更换慢干型胶水或使用混合管 增加针嘴与工件的距离 |
| 胶点大小不均 | 点胶压力不稳定 点胶时间/速度不稳定 胶水中有气泡 针嘴部分堵塞 |
检查并稳定气源/泵压力 确保程序参数一致 使用真空脱泡机,或更换新胶 更换针嘴或彻底清洗管路 |
| 胶水溢出/扩散 | 点胶压力过大 点胶量过多(时间过长) 胶水粘度过低 工件表面不平或有油污 |
降低点胶压力 缩短点胶时间 选用高粘度胶水 清洁工件表面,必要时使用治具限制胶水流动 |
| 固化不良 | UV灯功率不足或照射时间不够 热固化温度/时间不够 胶水过期或保存不当 工件有阴影,UV光无法照射到 |
增加UV灯功率或延长照射时间 按胶水规格书调整固化条件 更换新胶 调整工件角度或使用多角度UV灯 |
| 针嘴堵塞 | 胶水未用完已固化 胶水中有杂质或未搅拌均匀 针嘴内径小于胶水最大颗粒 |
每次用后及时清洗管路和针嘴 胶水使用前过滤并充分搅拌 选择合适内径的针嘴 |
不同应用场景的技巧
精密点胶 (如IC芯片、SMT元件)
- 核心: 精度和一致性。
- 技巧:
- 胶水选择: 选用低粘度、快干、高精度的红胶或UV胶。
- 设备选择: 必须使用高精度全自动点胶机。
- 参数调整: 采用“低压力、慢速度、短时间”的原则,针嘴高度要精确控制。
- 环境控制: 在无尘车间或洁净工作台上操作,防止灰尘影响。
密封防水 (如LED显示屏、外壳)
- 核心: 连续性和无气泡。
- 技巧:
- 胶水选择: 选用高粘度、抗老化、弹性好的密封胶或硅酮胶。
- 路径规划: 规划好密封圈的路径,确保连续不断,对于复杂形状,可采用螺旋线或分段点胶。
- 参数调整: 适当提高压力,保证出胶流畅,速度要均匀,避免忽快忽慢导致密封圈粗细不一。
- 后处理: 点胶后,用刮刀或滚轮将胶水压实,排出气泡,确保与工件完全贴合。
粘接固定 (如手机中框、电池)
- 核心: 粘接强度和不溢胶。
- 技巧:
- 表面处理: 粘接前,务必用酒精或清洁剂擦拭工件表面,去除油污和灰尘,这能极大提高粘接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