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心态篇 —— 语文是“慢功夫”,贵在坚持
- 摒弃“玄学论”:不要觉得语文是门“玄学”,分数全靠运气,它的考查点非常明确,知识点和解题技巧都是可以学习和掌握的。
- 建立“语感”:语感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大量阅读和思考培养出来的,每天坚持阅读优质文章(如《人民日报》评论、散文、时评等),你的语言感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会自然提升。
- 重视积累,拒绝“临时抱佛脚”:语文的许多知识(如字音、字形、成语、古诗文)都需要长期积累,准备一个“语文积累本”,随时记录,每天回顾,效果远胜于考前突击。
第二部分:基础篇 —— 稳扎稳打,一分不丢
基础题(通常是选择题)的分值虽然不高,但它是“送分题”,必须拿下,这部分失分是最可惜的。

-
字音、字形、成语:
- 技巧:整理高频易错字词和成语,不要只记意思,要记它的出处、典故、感情色彩和适用对象。“差强人意”是“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而不是“使人不满意”。
- 方法:利用碎片时间(如课间、饭后)反复看积累本,做真题和模拟题时,把所有做错的题目都抄录下来,定期复习。
-
病句辨析:
- 技巧:掌握六大“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每次做题时,心里默念这六种类型,像“医生看病”一样去分析句子。
- 方法:找一些典型的病句例句,进行“病因分析”,彻底搞清楚为什么错。
-
语言文字运用(新题型):
- 技巧:这部分是创新题的“试验田”,但万变不离其宗,核心是审清题干,明确要求你做什么(如“压缩语段”、“仿写句子”、“图文转换”等)。
- 方法:
- 压缩语段:找主干(主谓宾),抓关键信息(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 仿写/变换句式:分析原句的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感情色彩,依葫芦画瓢”。
- 图文转换,再看图表内容(数据、变化趋势),最后将信息转化为连贯的文字,注意不要遗漏关键信息。
第三部分:阅读篇 —— 掌握钥匙,高效解题
阅读是语文的重头戏,也是拉开差距的关键。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学类文本)
- 先看问题,再读文章:带着问题去阅读,目标明确,效率更高,圈出问题中的关键词,如“原因”、“作用”、“含义”、“情感态度”等。
- 圈点勾画,定位信息:阅读时,用笔标记出每段的中心句、开头、结尾以及反复出现的词语,这样在答题时能快速定位到原文区域。
- 答案在原文中:所有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几乎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切忌脱离原文,凭空想象。
- 分点作答,条理清晰:如果问题包含多个方面(如“分析A、B、C三点原因”),一定要分点作答,用“①②③”标明,这样显得逻辑清晰,方便阅卷老师给分。
- 术语答题,规范表达:
- 作用题:从(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情感/主题)和结构(承上启下、总领全文、总结上文、为下文做铺垫等)两方面回答。
- 赏析题:从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表现手法(对比、衬托、象征、以小见大等)、炼字(动词、形容词的妙用)等角度切入。
- 含义题:解释词语/句子的表层义(字典义)和深层义(语境义、情感义、象征义)。
古诗文阅读
-
文言文阅读:
- 抓“人名、地名、官名、时间”:这些是文章的“骨架”,顺着它们就能理清事件脉络。
- 利用上下文“猜词义”:遇到不懂的实词、虚词,不要慌,看它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和哪个词组合,根据上下文语境大胆猜测,常见的“之、乎、者、也、以、于、而”等虚词要掌握其基本用法。
- 翻译“信、达、雅”:翻译时,字字落实,直译为主,注意调整语序,补充省略的主语或宾语,让句子通顺流畅。
- 分析题,回归原文:概括人物形象、分析事件原因等,答案都要从原文中找依据,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
古诗词鉴赏:
-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写作风格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助于理解诗歌情感。
- 抓“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情感的载体,如“月亮”思乡,“柳树”送别,“梧桐”凄凉。
- 抓“关键词”:关注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副词,它们往往是炼字的精华,也是理解情感的关键。
- 掌握“套路”:诗歌鉴赏的答题模式相对固定。
- 问情感:表达了……的情感/主旨。
- 问手法:本诗运用了……的修辞/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 问炼字:这个“X”字用得好,妙在何处?(解释字义+描绘景象+点明情感/意境)
第四部分:作文篇 —— 打造亮点,决胜千里
作文是语文的“半壁江山”,也是最能体现个人素养的部分。
-
立意要“准、深、新”:
- 准:不偏题、不离题,花足够的时间审题,确保你的观点完全符合题目要求。
- 深:立意要有思想深度,不能停留在表面,多问自己“为什么”、“怎么样”,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
- 新:观点要新颖,避免陈词滥调,可以从独特的角度切入,或引用新颖的例子。
-
结构要“清、稳、巧”:
- 清:结构清晰,一目了然,最稳妥的结构是“总分总”。
- 开头:凤头,亮明观点,引人入胜(可以用名言、故事、排比等)。
- 中间:猪肚,分2-3个分论点,用“并列式”或“递进式”展开,每个分论点都要有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支撑。
- 豹尾,总结全文,升华主题,或发出号召,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 稳:不要轻易尝试过于花哨的结构,除非你非常有把握,清晰的逻辑比华丽的形式更重要。
- 巧:可以在段落之间使用过渡句,让文章衔接更自然。
- 清:结构清晰,一目了然,最稳妥的结构是“总分总”。
-
素材要“活、真、广”:
- 活:不要生搬硬套,同一个素材,可以从不同角度解读,用于不同主题,要学会“一材多用”。
- 真:真情实感最能打动人,可以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悟。
- 广:素材来源要广泛,包括历史典故、文学名著、时事热点、科学成就、个人生活等,建立一个自己的“素材库”,并定期分类整理。
-
语言要“亮、顺、雅”:
- 亮:适当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引用等),增加文采,引用名言警句、古诗词,能瞬间提升文章的文化底蕴。
- 顺:语句通顺,没有语病,这是基本要求。
- 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