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我将从“巡前准备、巡中实施、巡后整改”三个阶段,结合乡镇特点,为您系统梳理一套实用的巡察技巧。

第一阶段:巡前准备——谋定后动,精准定位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充分的准备是巡察成功的一半。
精准画像,吃透被巡察乡镇的“家底”
- 研究“三定”方案和权责清单:明确乡镇的职能、机构设置和关键岗位,搞清楚“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
- 分析历史资料:
- 巡察档案:调阅该乡镇及下辖村(社区)历次巡察、审计、信访、督查等反馈意见和整改报告,重点关注“屡改屡犯”的顽瘴痼疾。
- 财务数据:分析近三年的财政预决算、“三公”经费、项目资金拨付等数据,查找异常波动和大额支出疑点。
- 人事档案:了解班子成员分工、干部调整情况,特别是关键岗位(如财政所、民政办、村镇建设服务中心等负责人)的变动。
- 掌握当前热点:了解该乡镇的中心工作、重大项目、信访积案、社会舆情等,这些都是问题易发高发区。
明确重点,聚焦“关键少数”和“关键领域”
乡镇巡察要避免“大水漫灌”,必须突出重点。
- 政治巡察定位:重点检查被巡察单位党组织是否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上级党委的决策部署,是否存在打折扣、搞变通的问题。
- 聚焦“关键少数”:
- 党委书记/乡镇长:看其是否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是否存在“一言堂”、违规决策等问题。
- 班子成员:看其是否履行“一岗双责”,分管领域是否存在廉洁风险和作风问题。
- 聚焦“关键领域”:
- “三资”管理(资金、资产、资源):这是乡镇巡察的“富矿”,重点关注惠民资金(如低保、残疾人补贴、危房改造款)、集体“三资”的分配、使用和处置是否规范。
- 工程项目:看项目决策程序是否合规、招投标是否规范、工程质量有无问题、资金拨付是否及时足额。
- 行政审批与服务:看是否存在“吃拿卡要”、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等作风问题。
- 信访维稳:看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是否存在“压案不查”或“虚假回复”的情况。
组建队伍,优化“战斗编组”
- “专兼结合”:除了抽调纪检、组织、财政等专业骨干,必须吸纳熟悉乡镇情况的“本土专家”,如退休的老乡镇干部、优秀村书记等,他们“地熟人熟”,能更快切入问题。
- 明确分工:将巡察组内设为若干小组,如综合协调组、财务审计组、谈话组、信访核查组、下沉走访组等,各司其职,高效协同。
- 培训先行:巡前必须进行集中培训,不仅要学习政策法规,更要进行案例教学,特别是针对乡镇特点的案例,让组员知道“怎么巡、问什么、怎么看”。
第二阶段:巡中实施——明察暗访,多措并举
这是巡察工作的核心环节,讲究的是“十八般武艺”,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畅通信访渠道,广开言路“听民声”
- “码上巡”:在乡镇政府、各村(社区)显眼位置张贴巡察“二维码”,群众扫码即可反映问题,匿名有保障,操作方便,能收集到一些不敢当面说的问题。
- 设立“信、访、电”:在乡镇设立固定接访点,公布联系电话和邮政信箱,安排专人值守,确保“有人接、有人记、有人管”。
- 带案下访:对一些重要的信访件,不能只靠群众上门,巡察组要主动下沉到村,在田间地头、农家小院与信访人当面沟通,核实情况。
深入谈话核实,抽丝剥茧“找线索”
谈话是获取信息、突破僵局的关键。
- 分层分类谈:
- “一对一”重点谈:与班子成员、中层干部、村(社区)书记、财务人员等关键岗位人员进行深入谈话,了解决策过程、资金流向、个人廉洁情况。
- “多对一”印证谈:对同一问题,与不同知情人员进行交叉谈话,相互印证,发现矛盾点。
- “拉家常”随机谈:与乡镇普通干部、服务对象、村民代表等闲聊,从侧面了解单位风气、干部作风和群众口碑。
- 讲究谈话技巧:
- “先礼后兵”:开始时营造轻松氛围,拉近距离,让对方放下戒备。
- “以事找人”:围绕具体的人和事展开提问,避免空泛的“你有什么问题反映吗?”
- “捕捉细节”:注意观察对方的神态、语气,对谈话中的矛盾点、模糊点要追问到底。
- “留有余地”:不要把话说死,给对方思考和解释的空间,有时能挖出意想不到的线索。
精准查阅资料,按图索骥“查账目”
资料是问题的“留痕”。
- “看”账本:不仅要看财务凭证,更要看会议记录、项目合同、招投标文件、党委会记录等。重点关注会议记录的“含金量”,看重大事项决策是否经过集体研究,记录是否真实完整。
- “对”数据:将财政拨款数、项目申报数、实际拨付数、群众领取数进行比对,看是否存在截留、挪用、克扣等问题。
- “找”痕迹:在文件、合同中寻找异常签名、模糊公章、不合逻辑的条款等,这些都是问题线索的突破口。
开展下沉走访,身临其境“察实情”
这是乡镇巡察区别于上级单位巡察的最大特色,也是发现问题的“杀手锏”。
- “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
- “跟着项目走”:直接去施工现场,看工程是否与图纸相符,用料是否合格,施工是否规范。
- “跟着资金走”:直接去惠民资金领取户家中,核对领取金额是否与政策一致,是否存在优亲厚友、虚报冒领等问题。
- “跟着矛盾走”:直接去信访问题突出的村组,与群众面对面,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看干部是否真正解决问题。
- “看环境、听口碑”:观察乡镇政府、村(社区)的办公环境、村容村貌,与村民、商户聊天,了解他们对乡镇干部的评价。
第三阶段:巡后整改——标本兼治,推动治理
巡察的最终目的不是发现问题,而是解决问题、推动发展。
撰写报告,客观精准“画像”
- 问题准:问题要具体、清晰,有事实、有数据、有案例,避免使用“一些”“可能”等模糊语言。
- 分析透:不仅要指出“是什么”,更要分析“为什么”,从制度、机制、思想根源上剖析问题成因。
- 建议实:提出的整改建议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够被被巡察单位采纳,真正起到“治未病”的作用。
精准反馈,动真碰硬“促整改”
- “点人点事”:反馈会上要点名道姓指出具体的人和事,形成震慑。
- “双签”制度:反馈报告不仅要被巡察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签字,还要班子成员签字,压实集体责任。
- 公开公示:反馈意见要在一定范围内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强化督导,一抓到底“见长效”
- 清单化管理:建立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明确整改时限和责任人。
- “回头看”:在整改期限后,适时开展“回头看”,看问题是否真改、实改、彻底改。
- 推动建章立制:对巡察发现的共性问题,要推动相关职能部门举一反三,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实现“巡察一个、规范一片”的治本效果。
乡镇巡察的“心法”
- “人情关”要过:乡镇是熟人社会,巡察干部要敢于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人,做到“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