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文言文和字翻译技巧有哪些?

核心总览

文言文中的“和”主要有两大核心功能:

文言文和字翻译技巧有哪些?-图1

  1. 作连词:表示并列、选择、承接等关系,连接词、短语或句子。
  2. 作动词:表示“调和”、“应和”、“跟着”等动作。

翻译时,关键在于根据上下文,准确判断“和”的词性、功能和语境义,然后选择最贴切的现代汉语词汇来表达。


“和”作连词的翻译技巧

这是“和”字最常见的用法,翻译时需要根据它所连接成分的关系,选择不同的现代汉语连词。

技巧1:表示并列关系,连接名词、代词或短语

这是“和”最基本、最核心的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以及”。

  • 例句战、守、迁皆不及施。

    • 出处: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 分析:“和”连接了三个名词性短语“战”、“守”、“迁”。
    • 翻译(无论是)迎战、防守、(还是)迁徙,(都)来不及实行了。
    • 技巧点:这里翻译成“无论是……还是……”更能体现原文在紧迫形势下列举所有可能性的语气,如果简单译成“和”,意思也对,但语气稍弱。
  • 例句而不同,群而不党。

    • 出处:《论语·子路》
    • 分析:“和”连接了两个主谓短语。
    • 翻译(君子与人相处)和谐却不盲从附和,合群却不拉帮结派。
    • 技巧点:这里“和”是“和谐”的意思,但作为连词,它连接的是两个并列的君子品格,翻译时需要将这种内在的含义体现出来,不能简单地用“和”字连接。

技巧2:表示选择关系,连接分句或短语

当“和”连接的两个或多个成分具有排他性,或表示“二选一”时,应翻译为“或者”、“还是”。

  • 例句:视其行,其言,观其所能而慎予官。
    • 出处:《管子·版法解》
    • 分析:“和”在这里连接了“视其行”和“其言”,表示观察的两个方面,有“二者皆可”的选择意味。
    • 翻译:观察他的行为,或者审视他的言论,考察他的能力,然后慎重地授予他官职。
    • 技巧点:这里用“或者”比“和”更准确地表达了“从不同角度进行考察”的递进或选择意味。

技巧3:表示承接或递进关系,连接句子或分句

当“和”连接的两个动作或事件有时间上的先后或逻辑上的递进时,可以翻译为“然后”、“于是”、“”,甚至根据语境省略不译,用逗号或句号表示停顿。

  • 例句:客歌《阳春》,曰:“浥露泠泠。”

    • 出处:宋玉《对楚王问》
    • 分析:“和”表示“(我)跟着(客人的歌声)应和”。
    • 翻译:客人歌唱《阳春》曲,(我)跟着应和道:“(歌声如)清露泠泠。”
    • 技巧点:这里“和”虽然是动词,但连接了两个动作,体现了承接关系,翻译成“跟着”非常传神。
  • 例句: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之弗怠。

    • 出处: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 分析:“和”在这里有“(我)依然”或“(也)”的意思,表示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坚持的状态。
    • 翻译: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都冻坚了,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伸展,(我)依然不敢放松抄书。
    • 技巧点:这里的“和”虚化为副词,表示“仍然、还是”,翻译时要抓住这种让步转折的语气。

“和”作动词的翻译技巧

当“和”表示一个具体的动作时,需要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动词。

技巧4:表示“调和”、“使和谐”

这是“和”作为动词的本义之一,常见于“”、“调和”、“和谐”等词组中。

  • 例句羹之美,在于合异。
    • 出处:三国·魏·王粲《七释》
    • 分析:“和”是动词,指“调和”各种味道。
    • 翻译调和成的肉汤之所以美味,在于它将不同的味道融合在一起。
    • 技巧点:直接翻译为“调和”或“调和使……和谐”,非常清晰。

技巧5:表示“应和”、“跟着唱/说”

指声音或言语上的相应和。

  • 例句: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此句虽无“和”字,但常与“和”的用法对比)
  • 例句: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陶渊明《桃花源记》虽无“和”,但描绘了和谐景象,可反推“和”的意境)
  • 例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此句中“笑问”是一种应和,虽非“和”字,但体现了“和”的互动性)

技巧6:表示“跟着”、“随着”

表示伴随或跟随的动作。

  • 例句:吾汝俱往。
    • 分析:“和”是动词,意思是“跟着你一起去”。
    • 翻译:我跟着你一起去。
    • 技巧点:翻译成“跟着”或“随同”即可,避免与现代汉语的连词用法混淆。

特殊用法与虚词化

技巧7:虚化为副词,表示“仍然”、“还是”

这在古文中很常见,表示在某种条件下依然如此。

  • 例句:虽与之俱学,若之何?
    • 出处:《孟子·告子上》
    • 分析:“和”在这里是副词,意为“还是、究竟”。
    • 翻译:(两个人)虽然在一起学习,(但结果)为什么(却)不同呢?
    • 技巧点:这里的“和”带有疑问和强调的语气,翻译成“为什么(却)”或“究竟”更能体现原文的困惑。

技巧8:通假字用法:“和”通“禾”

在极少数情况下,“和”通“禾”,指谷物,这在古文字学中考据时需要注意,但在日常文言文阅读中较少见。

  • 例句:雨我公田,我私田。
    • 出处:《诗经·小雅·大田》
    • 分析:这里的“和”是“禾”的通假字。
    • 翻译:雨先下到我们的公田里,再滋润我们的私田里的禾苗
    • 技巧点:遇到不通顺的句子时,可以考虑是否存在通假现象。

翻译“和”字四步法

  1. 辨词性:首先判断这个“和”是连词还是动词?这是最关键的一步。
  2. 看成分:看它连接的是什么?是名词、短语还是句子?
  3. 析关系:分析连接成分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并列、选择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