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理念:为什么写环境?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白环境描写的目的,好的环境描写绝不是“为了写而写”,而是服务于整个故事的。

- 营造氛围:这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能,环境直接决定了故事的基调和情绪,阴森的墓地让人感到恐惧,阳光明媚的公园让人感到愉悦,破败的工厂让人感到压抑。
- 烘托人物:环境可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点和处境,一个内心忧郁的人,他眼中的世界也往往是灰暗的。
- 推动情节:环境可以作为情节发展的催化剂或障碍,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可以改变角色的命运,一条幽深的小径可以引向一个关键的发现。
- 象征隐喻:环境中的事物可以被赋予象征意义,用来暗示主题或角色的命运。“围城”象征婚姻的束缚,“冬天”象征人生的低谷或希望的破灭。
- 交代背景: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环境,为理解故事提供基础。
环境描写的四大维度
环境是一个立体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去构建它:
- 自然环境: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鸟鱼虫等。
- 社会环境:时代背景、社会风俗、建筑风格、城市或乡村的样貌等。
- 室内环境:房间的布局、家具的摆设、墙壁的颜色、窗户的大小、室内的光线、气味等。
- 微观环境:角色身上或身边的小物件,如一件衣服、一杯茶、一本书、一片落叶等。
核心技巧与方法
掌握了核心理念和维度后,我们来看看具体如何“画”出环境。
五感联觉法(调动所有感官)
这是让环境描写“活”起来的关键,不要只用眼睛看,要调动读者的所有感官。
- 视觉:颜色、形状、光影、动静。
- 技巧:多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不说“天空是蓝色的”,可以说“天空像一块被水洗过的蓝宝石”。
- 听觉:声音的来源、大小、远近、节奏。
- 技巧:用声音反衬寂静,或用声音制造紧张感。“死一般的寂静中,只有墙上的挂钟在‘滴答、滴答’地走着,仿佛在倒数着什么。”
- 嗅觉:气味可以是花香、饭菜香、泥土味、腐败味等。
- 技巧:气味能强烈地唤起记忆和情感。“空气中弥漫着老式图书馆特有的、混合着旧纸张和油墨的香气,让人瞬间沉静下来。”
- 触觉:温度(冷暖)、湿度(干湿)、质感(粗糙、光滑)。
- 技巧:让读者“感受”到环境。“北风像刀子一样刮在脸上,冻得人直打哆嗦。”
- 味觉:相对较少用,但用得好会非常出彩,可以和环境中的事物结合,如“空气中飘来一丝雨后泥土的腥甜味”。
动静结合法
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的,让环境“动”起来,能增加画面的生动感和动态美。
- 静景:描绘静态的、稳定的事物,奠定基调。
- 例:“月光静静地洒在庭院里,给每一片瓦都镀上了一层银霜。”
- 动景:描绘动态的、变化的事物,打破沉寂,注入活力或紧张感。
- 例:“一阵夜风掠过,树叶沙沙作响,惊起几只栖息的乌鸦,扑棱棱地飞向远方。”
- 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 例:“古老的石桥静静地横跨在河上,只有桥下的溪水不知疲倦地潺潺流淌。”
虚实相生法(由实到虚)
这是提升环境描写境界的关键一步。
- 实写:客观、具体地描绘环境的样貌,是“画龙”。
- 例:“这是一间十平米左右的出租屋,墙壁斑驳,家具陈旧。”
- 虚写:在实写的基础上,融入主观的感受、想象、联想和象征,是“点睛”。
- 例:“(承接上文)这间屋子像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墙壁上剥落的墙皮,像主人无声的叹息;吱呀作响的木门,仿佛在诉说着过往的孤独。”
- 技巧: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人物心境或故事主题联系起来。
角度选择法(“我”在哪里看)
从谁的视角去看环境,直接决定了描写的内容和情感色彩。
- 固定视角:像一个摄像机,客观地记录一个场景的全貌,适合宏大场景的介绍。
- 移动视角:跟随角色的移动,逐步展现环境,有“移步换景”的叙事感,引导读者探索。
- 角色视角:这是最高级的技巧。 环境不再是客观存在,而是经过角色内心“过滤”的。
- 例1(开心时):“阳光灿烂,连路边的野花都冲他点头微笑。”
- 例2(悲伤时):“同样的阳光,此刻却显得格外刺眼,晃得他头晕目眩。”
- 例3(紧张时):“他感觉四周的墙壁都在向他挤压过来,每一片灰尘都像是悬在头顶的利剑。”
节奏控制法
环境描写的篇幅和详略,要根据故事节奏来调整。
- 快节奏时:多用简短、概括性的白描,几笔勾勒,点到即止,不给读者喘息之机。
- 例:“枪声响了,他冲出门,外面是瓢泼大雨和一片漆黑。”
- 慢节奏时:可以放慢笔触,用细腻的、多感官的描写来营造氛围,让读者沉浸其中。
- 例:“午后,阳光懒洋洋地穿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空气中,咖啡的醇香和书页的墨香交织在一起,时间仿佛在这里凝固了。”
实战范例与解析
场景设定:一个角色在失恋后回到童年时的小院。
初稿(平铺直叙,缺乏技巧)
我回到了我小时候住的那个院子,院子里有一棵老槐树,还有一张石桌和几个石凳,天气不太好,有点阴天,院子很安静。
问题:干巴巴,没有情感,没有画面感,只是在交代信息。
修改版(运用技巧,注入情感)
推开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我再次踏入了这个阔别已久的小院,天空是铅灰色的,像一块浸了水的脏抹布,沉甸甸地压在头顶,让人喘不过气来,那棵老槐树依旧矗立在院子中央,只是枝干似乎比记忆中更加嶙峋,枯黄的叶子在风中打着旋,一片片落下,像在无声地祭奠着什么,我走到石桌旁,冰冷的触感从指尖传来,恍惚间,仿佛又看到了儿时和伙伴们追逐打闹的影子,笑声还在耳边,却早已物是人非,四周静得出奇,只有风穿过树叶的沙沙声,像一声声幽幽的叹息,和着我心底无尽的失落,在这小小的院子里回荡。
解析:
- 五感联觉:
- 听觉:“吱呀作响的木门”、“风穿过树叶的沙沙声”、“幽幽的叹息”。
- 视觉:“铅灰色的天空”、“枯黄的叶子打着旋”、“冰冷的石桌”。
- 触觉:“冰冷的触感从指尖传来”。
- 内心感受:“喘不过气来”、“无尽的失落”。
- 动静结合:
- 静:“矗立”、“静得出奇”。
- 动:“枯黄的叶子在风中打着旋”、“一片片落下”。
- 虚实相生:
- 实:老槐树、石桌、枯叶、阴天。
- 虚:天空像“脏抹布”(比喻)、落叶“祭奠”(拟人/象征)、笑声的回忆(联想)、风声像“叹息”(拟人)。
- 角色视角:
整个环境都笼罩在“我”失恋后的悲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