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高三地理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道 - 宏观心态与备考策略

在具体技巧之前,正确的“心法”和“战略”至关重要。

高三地理答题技巧-图1

  1. 回归教材,构建体系:高三后期,不要沉迷于刷难题。高考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教材,把教材目录拿出来,看着目录能回忆起每一章的核心概念、原理和案例,建立起知识网络(自然地理的“地-气-水-生”相互作用,人文地理的“区位因素-产业活动-人地关系”),这样在答题时才能快速调动相关知识。

  2. 关注时事,学以致用:地理与生活、时事紧密相连,多看新闻,特别是与地理相关的,如:

    • 重大工程:港珠澳大桥、南水北调、西气东输等。
    • 国家战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
    • 热点事件:极端天气(厄尔尼诺、拉尼娜)、重大自然灾害(地震、洪水)、国际冲突(如俄乌冲突对能源格局的影响)。
    • 科技前沿:卫星遥感、北斗导航、新能源发展等。 在答题时,将这些时事案例与教材原理结合,能让你的答案“活”起来,瞬间提升档次。
  3. 用好地图,无图不成题: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养成“左图右书”的习惯,复习时,多看地图,尝试自己绘制地图(如洋流分布图、世界气候类型图、中国地形分区图等),考试时,先看图、审图、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如图例、注记、经纬网、等值线等),这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4. 规范书写,卷面整洁:这是“隐性”的提分技巧,字迹工整、条理清晰、术语准确,能让阅卷老师在短时间内抓住你的得分点,避免大段涂改,答案分点作答,清晰明了。


第二部分:法 - 通用解题流程

拿到一道综合题,不要急于下笔,遵循以下四步,能有效避免遗漏要点,提高答题效率。

  1. 审题圈点,明确指令

    • 圈关键词:用笔圈出题目中的动词(如“分析”、“说明”、“评价”、“比较”、“描述”、“指出”)、名词(如“原因”、“影响”、“措施”、“分布特征”)和限定词(如“自然原因”、“社会经济原因”、“对XX地区的影响”)。
    • 看分值:高考题的分值设置往往与答案的要点数量相关,一般情况下,1分对应1个要点(2分题可能是一个包含两个小点的答案),这能帮你大致判断需要回答几个方面,防止要点不全。
  2. 联想知识,搭建框架

    • 根据题目要求,迅速从你的知识库中调取相关原理、规律和模板。
    • 举例:题目问“某地发展工业的区位因素”,你就应该立刻想到“自然因素(资源、土地、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基础)和环境因素”等框架。
  3. 提取信息,组织语言

    • 从材料中找答案:这是综合题得分的关键!答案往往“一半在脑中,一半在材料里”,仔细阅读图文材料,将材料中的关键词、数据、信息点,与你搭建的知识框架相结合。
    • 规范术语:使用地理专业术语作答,避免口语化,说“市场需求量大”而不是“很多人需要”;说“交通便捷”而不是“交通方便”。
    • 逻辑清晰:采用“总-分”或“分-总”结构,如果要点多,用“①②③”或“其次、等序号标明,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4. 检查核对,避免遗漏

    答完题后,快速浏览一遍,检查是否有漏掉的要点、错别字、专业术语是否写错等。


第三部分:术 - 分题型专项技巧

选择题技巧

选择题是基础,也是“送分题”和“拉分题”的集合地。

  1. 直选法(排除法):对于概念性、记忆性强的题目,直接根据所学知识选出正确答案,如果不确定,使用排除法,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提高正确率。

    • 注意:对于“绝对化”的词语(如“都”、“一定”、“全部”)要特别小心,往往是错误选项。
  2. 图文转换法:对于涉及图表的题目,一定要将图表信息(如等值线、统计图、景观图)转化为文字信息,或自己在草稿纸上画出示意图,帮助理解。

  3. 代入法/假设法:对于一些计算类或情景类题目,可以尝试将选项代入题干中进行验证,看是否符合逻辑。

  4. 比较法:当两个选项意思相近或相反时,进行仔细比较,找出它们最核心的区别,这个区别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5. 相信第一感觉: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要轻易改答案,第一反应往往是基于你长期训练形成的知识直觉。

综合题技巧

这是地理的重头戏,也是拉开差距的关键。

描述类问题(“是什么”、“怎么样”)

  • 答题模板:方位词(东南西北)+ 地理事物 + 特征描述。
  • 角度
    • 地形:类型、分布、地势起伏(哪高哪低)、特殊地貌。
    • 气候:气温(高低、日较差、年较差)、降水(多少、季节分配、年际变化)、组合类型。
    • 河流: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水能资源。
    • 分布特征:是否均匀?沿什么分布?(沿河、沿交通线、沿等值线等)
  • 技巧多看图,从图中获取信息,描述地形,就看等高线的疏密、数值。

原因/条件类问题(“为什么”)

  • 答题模板:自然原因 + 人为原因 / 有利条件 + 不利条件。
  • 自然原因:从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等方面分析。
  • 人为原因:从市场、交通、劳动力、技术、政策、历史基础、工农业基础等方面分析。
  • 技巧“由果索因,层层递进”,分析某地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就要从“来水多”(气候、流域汇水)和“排水不畅”(地形、河道弯曲、植被破坏)两大方面入手,再细分。

意义/影响类问题(“有什么好处/坏处”)

  • 答题模板:有利影响/积极影响 + 不利影响/消极影响 / 对XX的影响 + 对XX的影响。
  • 答题角度
    • 经济意义: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收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加强区域联系等。
    • 社会意义:促进文化交流、增加就业、提高生活水平、巩固国防等。
    • 生态意义:维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污染等。
  • 技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回答“南水北调”的意义,就要分别谈对“调出区”(如汉江下游水量减少、生态影响)和“调入区”(缓解水资源短缺、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

措施/对策类问题(“怎么办”)

  • 答题模板: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 答题角度
    • 工程措施:修建水库、堤坝、梯田、调水工程等。
    • 技术措施:培育良种、改进灌溉技术、发展清洁能源等。
    • 生物措施:植树种草、退耕还林还草等。
    • 管理措施:制定法律法规、加强监测、提高公民意识、产业结构调整等。
  • 技巧“因地制宜”,措施必须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干旱地区植树造林,要考虑水源问题,可能需要选择耐旱树种。

评价类问题(“好不好”、“行不行”)

  • 答题模板:有利方面 + 不利方面 / 积极影响 + 消极影响。
  • 技巧一分为二,客观全面,不能只说好或只说坏,评价“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