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初中语文说课已成为衡量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标尺,一节优秀的说课,不仅能展现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更能体现其教学设计的创新思维与育人理念,要在众多说课中脱颖而出,掌握科学的说课方法与技巧至关重要。

精准定位:吃透教材与学情
说课的基石在于对教材和学生的精准把握,教师需深入研读单元导语、课前提示、课后练习,将单篇课文置于整个单元乃至学段的宏观视野下审视,以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为例,说课时不能仅停留在物候学知识的介绍,而应紧扣本单元“事理说明”的核心,阐述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层次,并体会其准确严谨、生动形象的语言特点。
学情分析则需避免“学生基础较好,兴趣浓厚”等空泛表述,2024年3月,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中强调,要“注重做好学情分析”,教师应通过课前摸底、问卷调查或日常观察,用具体数据支撑分析,可以设计课前小测,统计学生对说明方法(如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的掌握情况,用数据揭示学生的知识盲区,使教学目标的设定更具针对性和科学性。
目标导向:核心素养的落地转化
教学目标的设定需从“三维目标”向“核心素养”平稳过渡与深化,2022年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核心素养凝练为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四个方面,说课时,教学目标应直接对应这些素养的培育。
《孔乙己》的说课目标可设计为:
- 语言运用:梳理故事情节,品味小说含蓄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理解其如何塑造人物、表现主题。
- 思维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多重原因,培养批判性思维与逻辑分析能力。
- 审美创造:鉴赏文章“以笑写悲”的艺术手法,体会其产生的悲剧美学效果。
- 文化自信:联系现实,思考小说所揭示的社会问题在当代的启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这样的目标表述,既清晰可测,又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过程设计:任务驱动与情境创设
说课的核心环节在于教学过程的阐述,当前教改倡导“任务驱动”与“真实情境”,教师应摒弃繁琐的“满堂问”,转而设计具有挑战性、综合性的学习任务群。
以《苏州园林》说课为例,可以创设“我为苏州园林担任线上文化推介官”的大情境,并分解为三个递进的任务:
- 梳理特征,绘制导图。 快速阅读全文,小组合作绘制苏州园林总体特征和局部特征的思维导图,训练信息提取与整合能力。
- 品味语言,拍摄镜头。 选择文中一处精彩说明,将其转化为短视频拍摄脚本,并阐述镜头语言如何体现原文的说明顺序与语言魅力,实现由文字到视觉的创造性转化。
- 对比鉴赏,撰写解说。 提供一篇平实介绍苏州园林的说明文,让学生对比鉴赏,体会课文语言的生动性与典雅性,并为自己设计的“镜头”撰写一段富有文采的解说词。
这个过程设计,将语言学习、思维训练和审美鉴赏融为一体,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资源整合:巧用技术与最新素材
在信息化时代,说课应展现教师整合现代教育资源的能力,适时引入权威数据、最新案例或多媒体素材,能极大提升说课的说服力与时代感。
在说课中涉及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时,可以引用权威数据来佐证阅读的重要性与现状,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成年国民阅读调查报告》(2024年4月发布)数据显示,我国青少年阅读状况既有亮点也存在挑战,如下表所示:
| 群体 | 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 | 数字化阅读接触率 | 主要发现(对语文教学的启示) |
|---|---|---|---|
| 9-13周岁未成年人 | 40本 | 3% | 阅读量可观,但需引导从“量”到“质”的提升,注重深度阅读。 |
| 14-17周岁未成年人 | 15本 | 0% | 升学压力下仍保持较高阅读量,但数字化阅读碎片化特征明显,需加强整本书阅读指导。 |
(数据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23年成年国民阅读调查报告》)
在说《中国石拱桥》时,可以引入“港珠澳大桥”的最新视频资料,让学生在中外桥梁工程的对比中,感受我国科技与工程的辉煌成就,从而深刻理解文中“石拱桥”所承载的民族智慧与文化自信,实现跨学科主题学习。
评价贯穿:过程性与发展性并重
教学评价的设计应体现“教-学-评”一致性,说课中要说明如何将评价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不仅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与进步,可以设计清晰明了的评价量表,嵌入到各个学习任务中,在“文化推介官”任务中,可以从内容准确性、语言表现力、创意构思和合作精神等多个维度设计评价标准,引导学生自评、互评,实现以评促学。
说课也是一门语言艺术,教师的语言应充满感染力,逻辑清晰,详略得当,说课时的教态要自然大方,与听众进行眼神交流,展现自信与亲和力,精美的课件是得力助手,但切忌喧宾夺主,应做到提纲挈领、图文并茂,有效辅助语言表达。
归根结底,说课是思想的交流,是教学智慧的碰撞,它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实践的能手,更要做思想的先行者,每一次说课,都是对自身教育理念的一次审视与升华,唯有不断学习,深入钻研,勇于创新,方能在说课的讲台上,展现出当代语文教师应有的深度、广度与温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