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原则
在掌握具体技巧前,必须先理解口译的几大核心原则,它们是所有技巧的基石。

-
“信、达、雅”的平衡
- 信: 准确是第一位的,必须忠实于源语言(Source Language)的信息,包括事实、数字、逻辑和情感,不能错译、漏译或添加个人观点。
- 达: 译文必须通顺、流畅、自然,符合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即中文)的表达习惯,避免“翻译腔”,即生硬、逐字逐字翻译导致的中式英语或西式中文。
- 雅: 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力求语言优美、得体,符合场合和说话人的风格,这通常是高级译员追求的目标。
-
“脱离源语言外壳” (Deverbalization)
- 这是专业口译的精髓,不要试图去记住或逐字翻译英语的单词和句子结构,而是要理解其背后的意义、概念和信息,你的大脑应该像一个“解码器”,把英语的“声音信号”转换成“意义概念”,然后用中文重新“编码”表达出来。
-
“顺句驱动” (Sentence-by-Sentence Driving)
- 口译是即时性的,不可能等到演讲者说完一个完整段落再开始翻译,要遵循“顺句驱动”的原则,尽量按照源语言的语序和意群进行翻译,这样可以大大减轻记忆负担,保证翻译的流畅性,这需要在不违背中文语法和逻辑的前提下进行灵活调整。
-
“预测与主动聆听” (Anticipation & Active Listening)
- 预测: 根据语境、主题、逻辑关系和已知信息,预测发言人接下来要讲的内容,这能让你在听到信息前就做好心理和语言上的准备。
- 主动聆听: 不仅仅是“听到”,更是“听懂”,要集中精力捕捉关键词、逻辑连接词(如 "but", "however", "therefore")、数字和核心观点。
译前准备
充分的准备是成功口译的一半。
-
知识储备:
- 主题研究: 深入了解会议/会谈的主题,如果是关于金融、科技、医学或法律等特定领域,必须提前学习相关术语和背景知识。
- 背景信息: 了解发言人是谁、他的立场、他可能的观点以及听众是谁。
- 时事热点: 熟悉近期相关的国际国内大事。
-
术语准备:
- 建立一个术语表,特别是专业术语、机构名称、人名、地名等。
- 可以利用搜索引擎、专业词典、平行文本(即同一主题的中英文文章)来准备。
-
演练与模拟:
- 如果可能,提前拿到演讲稿或提纲,进行模拟翻译。
- 大声练习,模拟真实场景,锻炼自己的反应速度和抗压能力。
实战技巧
(一) 英译汉 (English to Chinese)
英译汉的难点在于如何将结构松散、逻辑外显的英语,转换为结构紧凑、逻辑内敛的中文。
-
理解与记忆:
- 抓主干: 快速识别句子的主谓宾结构,忽略修饰成分(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先抓住核心信息。
- 记逻辑: 用笔记或大脑记忆逻辑关系,而不是每个单词,笔记可以使用符号(如 ↑ 表示上升,→ 表示导致,∵ 因为,∴ 。
- 化整为零: 将长难句按意群(sense groups)拆解成几个短句来理解。
-
转换与表达:
- 语序调整: 这是英译汉最核心的技巧。
- 定语后置 → 定语前置: "The man who is standing over there" → "站在那里的那个人"。
- 状语后置 → 状语前置: "He came to China in 2010" → "在2010年,他来到中国"。
- 宾语从句 → 主谓宾结构: "I know that he is right" → "我知道他是对的"。
- 词性转换: 不要拘泥于原文的词性。
- 名词 → 动词: "His arrival was unexpected." → "他到来得让人始料未及。"
- 动词 → 名词: "We must analyze the problem." → "我们必须对这个问题的分析。"
- 具体化与抽象化:
- 具体 → 抽象: "He is a pillar of the community." → "他是社区的中流砥柱。"
- 抽象 → 具体: "This project is a milestone." → "这个项目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
- 增词与减词:
- 增词: 为了使中文表达更完整、自然,需要增加原文中没有但中文语境中需要的词,主要是量词、代词和范畴词。
- "This is a book." → "这是一本书。"
- "We need to improve our work." → "我们需要改进我们的工作质量。"
- 减词: 删除英文中不必要的冠词、代词、介词等,使中文更简洁。
- "The sun is shining." → "太阳在照耀。" (中文通常省略物主代词 "the")
- 增词: 为了使中文表达更完整、自然,需要增加原文中没有但中文语境中需要的词,主要是量词、代词和范畴词。
- 处理被动语态: 英语多用被动,中文多用主动,翻译时,尽量将被动句转换为主动句。
- "The problem was solved by him." → "他解决了这个问题。"
- 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主语,可以使用“被”、“受”、“得到”等词,或转换为无主句。
- "The window was broken." → "窗户被打碎了。" 或 "窗户碎了。"
- 语序调整: 这是英译汉最核心的技巧。
(二) 汉译英 (Chinese to English)
汉译英的难点在于如何将结构紧凑、信息密集的中文,展开为符合英文习惯的、逻辑清晰的长句。
-
理解与拆解:
- 找主干: 同样,先找到中文句子的核心主谓宾。
- 理清修饰关系: 分析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词的关系,特别是要识别出哪些是中文里的“意合”,需要在英文中用“形合”(如从句、介词短语、分词结构)来表达。
-
转换与表达:
- 语序调整:
- 定语前置 → 后置或从句: "红色的苹果" → "The red apple" 或 "The apple that is red"。
- 时间/地点状语 → 句首或句末: "我们明天开会" → "We will have a meeting tomorrow."
- 句子结构转换:
- 短句 → 长句: 将中文里由逗号连接的几个短句,用从句、分词、介词短语等合并成一个结构复杂的英文长句,以体现其内在逻辑。
- 中文: "天黑了,我们回家了,外面很冷。"
- 英文: "As it was getting dark and cold outside, we went home."
- 主动语态 → 被动语态: 当动作的执行者不重要或不明确时,英文更倾向于使用被动语态。
- 中文: "人们普遍认为这个计划是可行的。"
- 英文: "It is widely believed that this plan is feasible." 或 "This plan is considered feasible."
- 短句 → 长句: 将中文里由逗号连接的几个短句,用从句、分词、介词短语等合并成一个结构复杂的英文长句,以体现其内在逻辑。
- 词性转换:
- 动词 → 名词/介词: "我们反对这个提议。" → "We are in opposition to this proposal."
- 名词 → 动词: "他的访问很成功。" → "He visited successfully."
- 补充主语和连接词: 中文常常省略主语和连接词,但英文必须补全。
- 中文: "[我] 觉得这个主意不错。"
- 英文: "I think this is a good idea."
- 中文: "他努力学习,所以取得了好成绩。"
- 英文: "He studied hard, so he got good grades."
- 语序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