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可以看作是“以形写意”的逆向过程,即“以意塑形”。

核心概念:什么是“意”与“形”?
我们必须清晰地理解这两个词在创意领域的含义:
-
意 (Yì - Meaning/Idea/Concept):
- 抽象层面: 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可以是:
- 一个概念: 如“时间”、“自由”、“战争”、“和平”、“科技”、“环保”。
- 一种情感: 如“喜悦”、“悲伤”、“愤怒”、“孤独”、“希望”。
- 一个思想: 如“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全球化与本土化”。
- 一个品牌理念: 如“创新”、“可靠”、“奢华”、“年轻”。
- 核心特征: 它是创意的起点和灵魂,是我们想要传达的核心信息。
- 抽象层面: 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可以是:
-
形 (Xíng - Form/Shape/Image):
- 具象层面: 它是视觉可以感知的,它可以是:
- 一个图形: 圆形、方形、三角形。
- 一个符号: 心形、箭头、骷髅头。
- 一个图像: 一张照片、一幅插画、一个标志。
- 一个文字: 字母、汉字。
- 一个空间关系: 正负形、重叠、透叠。
- 核心特征: 它是创意的载体和终点,是观众能直接看到的视觉结果。
- 具象层面: 它是视觉可以感知的,它可以是:
“意与形的转换”,就是一座连接抽象思想与具象视觉的桥梁,其最高境界是,当观众看到这个“形”时,能立刻、深刻地感受到背后的“意”,并且这个“形”本身因其巧妙而令人过目不忘。
转换的方法与路径
如何进行这种转换呢?这里总结了几条核心的创意路径,它们常常相互交织使用:
象征与隐喻
这是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方法,用一个具体的“形”来代表或暗示一个抽象的“意”。
- 方法: 寻找与“意”有某种关联(文化、习惯、物理特性等)的“形”。
- 案例:
- 意: 和平 → 形: 和平鸽、橄榄枝。
- 意: 环保 → 形: 绿色叶片、循环箭头、地球。
- 意: 速度 → 形: 流线型物体、模糊的动态线条、猎豹。
- 意: 科技感 → 形: 电路板纹理、像素点、几何体、蓝色光效。
异构与融合
将两个或多个看似无关的“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产生一个新的、能表达特定“意”的“形”,这常用于标志设计和创意海报。
- 方法: 找到两个“形”之间的共通点(如结构、功能、概念),然后将它们嫁接。
- 案例:
- 意: 电影(将现实与梦境结合) → 形: 达利《永恒的记忆》,融化的时钟与现实的场景融合。
- 意: 音乐(流动的听觉艺术) → 形: 音符组成的树木或鸟(如著名的设计案例)。
- 意: 女权(女性力量与工具的结合) → 形: 女性身体轮廓与扳手、锤子等工具的结合图形。
- 意: 书店(知识与空间的结合) → 形: 书架组成的建筑立面,或一本书翻开形成一扇门。
解构与重构
将一个常规的“形”打碎、分解,然后按照新的逻辑重新组合,以表达一种新的“意”,通常是强调“意”的某个特定方面。
- 方法: 对原始“形”进行切割、旋转、重复、错位等操作,形成新的视觉秩序。
- 案例:
- 意: 分裂、矛盾 → 形: 一张脸被切成两半,一半微笑一半哭泣。
- 意: 数字化、碎片化 → 形: 一张人物肖像由无数个小方块(像素)或二维码组成。
- 意: 战争的破坏性 → 形: 古典雕塑(如维纳斯)被打碎、裂开的形态。
- 意: 时间的流逝 → 形: 一个钟表的零件散落一地,或者指针被拉长、扭曲。
正负形共生
利用图形与背景(负形)之间的相互转换,让一个“形”同时承载两种或多种“意”,极大地增加了图形的信息量和趣味性。
- 方法: 巧妙地处理图形的边缘,使其既是正形的一部分,又是负形的一部分。
- 案例:
- 鲁宾之杯: 最经典的案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白色的杯子(正形),杯子的两侧又形成了两张黑色的人脸侧影(负形),这个图形本身就完美诠释了“意”与“形”的模糊性与双重性。
- 福田繁雄的作品: 他大量使用正负形,例如他的海报中,一个炮管的发射,其产生的负形正好是一个和平鸽的影子,将“战争”与“和平”的强烈对比用一个图形表达出来。
感官通感
将一种感官体验的“意”,转换成另一种感官体验的“形”,这在包装设计、UI设计和艺术创作中非常常见。
- 方法: 将听觉、味觉、触觉等抽象感受,用视觉元素(色彩、线条、质感)来表现。
- 案例:
- 意: 甜味(味觉) → 形: 使用柔和的粉色、圆形、曲线,以及光滑的质感。
- 意: 沉重(触觉) → 形: 使用深色、粗重的线条、密集的图形和粗糙的肌理。
- 意: 欢快的音乐(听觉) → 形: 使用明亮的、高饱和度的色彩,跳跃、不规则的形状和动态的线条。
- 意: 寒冷(温度觉) → 形: 使用蓝色、白色,尖锐、破碎的图形,以及冰晶的质感。
创意实践流程
当你面对一个“意”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来寻找最佳的“形”:
-
第一步:解构“意”
- 关键词提取: 将你的“意”(如“环保”)拆解成一系列关键词:自然、绿色、生命、地球、循环、清洁、..
- 头脑风暴: 围绕这些关键词,进行发散联想,不要评判,只记录,从“循环”可以联想到:莫比乌斯环、无限符号 ∞、车轮、年轮、DNA螺旋、水的循环...
-
第二步:寻找“形”的线索
- 具象联想: 从关键词中寻找具体的物体,如“生命” → 树苗、绿叶、心脏、水滴。
- 抽象联想: 从关键词中寻找抽象的形状和感觉,如“ → 几何图形、流线、发光体、冷色调。
- 文化符号: 寻找与“意”相关的、具有共识的文化符号,如“和平” → 和平鸽、橄榄枝。
-
第三步:尝试组合与转换
- 尝试路径一(象征): 直接用一片叶子代表环保,太直白了吗?
- 尝试路径二(异构): 把叶子和一个回收标志结合?或者把地球的轮廓做成一片叶子?
- 尝试路径三(解构): 把一个塑料瓶解构成树叶的形状?
- 尝试路径四(正负形): 一个树的剪影,其负形是城市的天际线,表达“自然与城市”的关系。
- 尝试路径五(通感): 用“湿润”的质感(视觉)来表现“清洁”的感觉(意)。
-
第四步:提炼与升华
- 简化: 最好的创意往往是简单的,去掉不必要的元素,保留核心。
- 独特性: 你的创意是否与众不同?能否让人眼前一亮?
- 信息传达: 目标观众看到这个“形”后,能否准确无误地感受到你最初的“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