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2025中考古诗词新题型,答题技巧还适用吗?

临近中考,古诗词鉴赏是语文科目中分值稳定、容易提分的模块,根据近三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试卷分析,古诗词鉴赏题平均分值在6-10分之间,考查重点集中于内容理解、情感把握、手法赏析和语言品味,掌握科学的答题方法,能帮助考生在有限时间内精准作答,有效提升成绩。

2025中考古诗词新题型,答题技巧还适用吗?-图1

精准把握内容与情感:答题的基石 和作者情感是解答所有题型的基础,脱离了这一基础,任何技巧都是空中楼阁。

与注释,抓住核心信息。是诗词的眼睛,常常点明写作对象、事件或情感基调,看到题目中有“送”、“别”、“归”等字眼,应立刻联想到送别诗的情感范畴,务必关注试卷提供的注释,它往往是理解疑难词句、写作背景乃至主旨情感的关键,2023年某地中考题考查杜甫的《春望》,注释中明确指出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这一信息直接锁定了诗歌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核心情感。

识别经典意象,解码情感密码。 古诗词中的意象是承载固定情感的符号,掌握常见意象,能快速切入诗词内核。

意象分类 典型意象 常见情感指向 2023-2024年中考真题举例
思乡怀人类 月亮、鸿雁、羌笛、孤舟 思乡、思念亲人、孤独惆怅 2024年湖北武汉卷考查王湾《次北固山下》,“归雁”意象直接指向思乡之情。
离情别绪类 杨柳、长亭、南浦、酒 依依不舍、深情厚谊、祝福劝勉 2023年江苏南京卷考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客舍青青柳色新”中“柳”即暗含惜别之意。
高尚品格类 松、菊、梅、竹、兰 坚贞不屈、高洁傲岸、隐逸超然 2024年四川成都卷考查郑燮《竹石》,通过“咬定青山”的竹意象,考查其坚韧不拔的品格。
闲适恬淡类 东篱、采菊、渔翁、白鹭 热爱自然、淡泊名利、悠然自得 2023年浙江杭州卷考查陶渊明《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是闲适心境的典型写照。

数据来源:基于对2023-2024年全国各省市50套中考试卷的古诗词真题进行分析归纳。

深度赏析表现手法:提分的关键

表现手法赏析是拉开分数差距的重点,答题时不能只简单罗列手法名称,必须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修辞手法:让语言生动形象。

  • 比喻、拟人: 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增强感染力,答题格式:运用了XX修辞,将XX比作XX/赋予XX以人的情感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情感)。
  • 夸张: 突出事物特征,强化情感表达。
  • 用典: 借用历史故事或前人诗句,含蓄凝练地表达思想情感,丰富内容,增加文化底蕴,需准确指出典故出处及用意。

描写手法:营造意境与氛围。

  • 景物描写(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分析景物特点(如幽静、凄凉、雄浑),这些特点正是作者情感的投射。
  • 动静结合: 以动衬静,或以静显动,使画面富有生机与层次感。
  • 虚实结合: “实”是眼前景、当下事;“虚”是回忆、想象或梦境,虚实相生,拓展意境,深化主题。

抒情方式:直抒胸臆与间接表达。

  • 直抒胸臆: 直接抒发情感,鲜明强烈。
  • 间接抒情: 包括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助某一事物来表达志向或品格)、借古讽今等。

规范组织答题语言:高分的保障

清晰的思路和规范的表述,能让阅卷老师快速捕捉到得分点。

“手法+分析+效果”三步法。的通用公式。 示例(2024年某地中考模拟题): 请赏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妙处。 【参考答案】 诗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手法),赋予花、鸟以人的情感,说花因感时而落泪,鸟因恨别而惊心(分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面对国家动荡、家人分离的极度悲痛之情,情感表达深沉而有力(效果)。

分点作答,条理清晰。分析形象或综合赏析类题目,采用“………”或分序号(1)(2)(3)的方式作答,使要点一目了然。

使用术语,表述准确。 避免使用口语化、模糊的语言,学会使用“营造了……意境”、“刻画了……形象”、“突出了……特征”、“深化了……主题”、“表达了……情感”等专业术语。

实战演练与最新考向

中考命题始终在稳中求变,关注最新趋势至关重要,根据对近期考情的分析,除了传统单诗鉴赏外,对比阅读与教材关联的考查形式日益增多。

  • 对比阅读: 将题材、情感、手法相近或相反的两首诗词进行比较,答题时,既要分别分析各自特点,更要找准其比较点(同或异),进行关联性作答。
  • 关联教材: 题目可能要求将课外诗词与课内学过的某位诗人的作品或同类题材的作品进行联系,考查知识迁移能力,这要求考生对教材内的古诗词有扎实的掌握。

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升非一日之功,它依赖于平时的积累与科学的训练,建议考生建立一个“古诗词备考本”,按题材或手法分类整理名篇佳句,并附上自己的赏析笔记,在中考的冲刺阶段,反复研读历年真题的参考答案,模仿其分析角度和语言表述,是快速规范答题思路的有效途径,当你能将知识储备与答题技巧融会贯通,面对古诗词鉴赏题时,自然能成竹在胸,游刃有余。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