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古文翻译句子有何实用技巧?

下面我将从核心原则、具体步骤、关键技巧、常见误区四个方面,为你系统地梳理古文翻译的技巧。

古文翻译句子有何实用技巧?-图1


核心原则:信、达、雅

这是清末翻译家严复提出的翻译标准,至今仍是古文翻译的黄金法则。

  1. 信: 忠实原文,这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翻译必须准确无误地表达原文的意思,不能凭空臆想、添油加醋或曲解作者本意,每一个字词的解释都要有依据(如字典、注本)。
  2. 达: 通顺流畅,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和表达方式,读起来通顺易懂,没有生硬拗口的“翻译腔”,不能简单地逐字对译,而要将古文的句式结构转化为现代人习惯的句式。
  3. 雅: 优美典雅,在“信”和“达”的基础上,力求译文能体现出原文的风格和韵味,如果是优美的散文,译文也要优美;如果是严肃的史论,译文也要庄重,这是对翻译者更高层次的要求。

记住顺序:先求“信”,再求“达”,最后追求“雅”。


具体步骤:三步走法

拿到一个古文句子,不要急着下笔,按照以下步骤,可以让你思路清晰,少犯错误。

第一步:扫清障碍,逐词理解

这是“信”的基础,像侦探一样,逐个“击破”句子中的字词。

  1. 识别关键词: 找出句子中的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和虚词(之、乎、者、也、以、于、而、焉等),这些是句子的骨架。
  2. 判断词义:
    • 一词多义: 很多古文词有多种意思,要根据上下文选择最贴切的,兵”,可以是“士兵”,也可以是“武器”。
    • 词类活用: 这是古文的难点,注意名词是否作动词用(如“之不以其道”中的“策”,名词作动词,意为“用鞭子打”),动词是否作名词用,形容词是否作动词用等。
    • 通假字: 古人有时用一个同音或近音的字来表示另一个字。”通“悦”(高兴),“”通“慧”(聪明)。
    • 古今异义: 注意古今词义的变化。”在古文中是“跑”的意思,“妻子”在古文中是“妻子和儿女”。

第二步:分析结构,理清关系

这是“达”的关键,理解句子内部的逻辑关系。

  1. 划分成分: 像分析现代汉语句子一样,尝试划分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
  2. 识别句式:
    • 判断句: 常用“……者,……也”、“……,……也”、“乃”、“为”、“即”等标志,翻译时要加上“是”。“陈涉者,阳城人也。” → “陈涉是阳城人。”
    • 被动句: 常用“见”、“于”、“为”、“为……所……”等标志,翻译时要体现被动关系。“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蛤蟆)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全被它吞了。”
    • 倒装句:
      • 宾语前置: 疑问句代词作宾语、否定句代词作宾语等。“何陋之有?” → “有什么简陋的呢?”(正常语序是“有何陋”)
      • 定语后置: 修饰名词的定语放在名词后面,常有“之”、“者”作为标志。“马之千里者” → “能日行千里的马”。
      • 状语后置: 修饰动词的状语(介词结构)放在动词后面。“战于长勺” → “在长勺作战”。
    • 省略句: 古文常常省略主语、宾语或介词,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补充完整,使句子意思明确。“(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 “(渔人)就丢下船,从洞口进去。”

第三步:整合润色,形成译文

这是从“信、达”到“雅”的升华。

  1. 连词成句: 将你理解好的词语和结构,按照现代汉语的语序和逻辑组合成通顺的句子。
  2. 调整语序: 将古文的倒装、后置等成分调整到现代汉语习惯的位置。
  3. 补充成分: 补充被省略的主语、宾语等,使句子完整。
  4. 锤炼语言: 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选择更恰当、更优美的词语,使译文更具文采。

关键技巧与心法

语境为王,上下文推断

不要孤立地看一个词,它的意思常常由前后文决定,一个词在A句中是这个意思,在B句中可能就是另一个意思,结合段落、文章的背景和主旨来推断,是解决疑难词义最有效的方法。

保留与替换的智慧

  • 保留: 有些词语古今意义相同,可以直接保留,如“山、水、天、地、人”等。
  • 替换: 将古文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这是最常用的技巧。“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学习并且经常温习它,不也很高兴吗?”(学→学习,习→温习,说→高兴)
  • 增补: 补充必要的关联词、量词、代词等。“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温习旧的知识,从而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可以当老师了。”(增补了“从而”和“的人”)

“留、替、调、补、删”五字诀

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操作口诀。

  • 留: 专有名词(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和古今意思不变的词,直接保留。
  • 替: 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替换古文的单音节词。
  • 调: 调整倒装句的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 补: 补充省略的成分,使句子完整。
  • 删: 删掉无实义的发语词、凑足音节的助词等。“夫战,勇气也。”中的“夫”,是发语词,翻译时可以删去,直接译为“作战,靠的是勇气”。

善用工具,但不要迷信

  • 必备工具: 一本好的古汉语字典(如《王力古汉语字典》)或词典。
  • 辅助工具: 注释详尽的古文选本、权威的翻译软件。
  • 重要提醒: 工具书给你的是所有可能性,最终选择哪个意思,还是要靠你自己根据语境来判断,不要偷懒,直接抄软件翻译的答案,那会让你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常见误区警示

  1. 逐字硬译: 这是最常见的错误,比如把“学而时习之”译成“学习而且复习它”,虽然意思对,但很生硬,更好的是“学习并且经常温习它”。
  2. 望文生义: 不懂古词义,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去理解,比如把“走马观花”中的“走”理解为“行走”,就会闹笑话。
  3. 忽略句式: 看到倒装句、被动句却视而不见,按正常语序翻译,导致逻辑混乱。
  4. 脱离语境: 孤立地翻译一个句子,与文章的整体思想、作者的情感相悖。
  5. 过度翻译: 画蛇添足,原文没有的意思,自己凭空加上去。

综合实例演练

原文: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