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中考历史有哪些答题技巧?

第一部分:备考篇 —— 稳扎稳打,功在平时

这是决定你历史成绩下限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基础。

中考历史有哪些答题技巧?-图1

构建知识体系,告别“碎片化”记忆

很多同学觉得历史知识点多、杂、散,记不住,根本原因是没有形成体系。

  • 技巧1:时间轴(纵轴)

    • 怎么做: 拿一张长纸,从史前时期一直画到现代,按照朝代/时期顺序,把重要的时间、事件、人物、制度都标注在上面,在“唐朝”这一栏下,标出“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安史之乱”等。
    • 作用: 让你对整个历史发展脉络一目了然,清晰地看到事件的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这是应对选择题和列举题的利器。
  • 技巧2:专题框架(横轴)

    • 怎么做: 以“专题”为单位,将不同时期的相关知识串联起来。
      • 政治专题: 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从秦朝的三公九卿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再到明朝废除丞相)。
      • 经济专题: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井田制 → 屯田制 → 均田制 → 占田制)。
      • 民族关系专题: 历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西汉西域都护、元朝宣政院、清朝驻藏大臣)。
      • 对外关系专题: 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近代的开放与闭关锁国。
    • 作用: 让你学会从宏观角度分析问题,是解答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的关键,看到“制度创新”,你脑子里能立刻蹦出不同朝代的例子。

抓住核心概念,理解大于记忆

历史不能只背“是什么”,更要理解“为什么”和“怎么样”。

  • 技巧3:五要素分析法
    • 对任何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分析和记忆:
      1. 背景/原因: 为什么会发生?(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国内原因、国际原因)
      2. 具体是怎么做的?(时间、地点、人物、关键措施)
      3. 结果/影响: 带来了什么变化?(积极影响、消极影响;对内影响、对外影响;经济影响、政治影响)
      4. 性质: 这件事是什么?(是一场改革、一场战争、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5. 评价/启示: 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它?(经验教训、历史意义)
    • 作用: 这个框架能帮你把一个孤立的知识点学深学透,并自然地与其他知识点建立联系。

理解历史地图和图片

地图和图片是历史的“第二语言”。

  • 技巧4:图文结合法
    • 看到地图(如《唐朝疆域图》、《丝绸之路路线图》),不要只看个热闹,要思考:
      • 这个疆域范围说明了什么?(国力强盛、民族融合)
      • 这条路线经过了哪些地方?反映了什么?(经济交流、文化传播)
    • 看到图片(如《步辇图》、《司母戊鼎》),要思考:

      这是什么时期的物品?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风貌或技术水平?

    • 作用: 中考越来越注重考查图表信息,这是送分题,也是拉开差距的题。

关注热点,学以致用

中考历史往往与现实热点相结合。

  • 技巧5:热点链接法
      • 看到“一带一路”,可以联系到古代的丝绸之路
      • 看到“两岸关系”,可以联系到元朝对台湾的管辖郑成功收复台湾
      • 看到“文化自信”,可以联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四大发明等)。
    • 作用: 让你的答案更有深度和高度,在论述题中能脱颖而出。

第二部分:应试篇 —— 细节制胜,发挥出色

这是决定你历史成绩上限的部分,是临场发挥的关键。

选择题:稳、准、快

  • 技巧1:关键词圈点法

    • 拿到题目,用笔快速圈出时间、地点、人物、核心概念,这些是解题的“题眼”。
    • 唐朝时期,日本派遣的使节被称为‘遣唐使’,其目的是……”,圈出这三个词,你就能迅速锁定知识点,排除干扰项(比如混淆到汉朝或新罗)。
  • 技巧2:排除法(万能大法)

    • 排“错”: 直接排除观点本身错误的选项。
    • 排“无”: 排除与题干无关的选项。
    • 排“偏”: 排除片面的选项,比如题干问“根本原因”,你选了一个“直接原因”的选项。
    • 排“反”: 排除与题干意思相反的选项。
  • 技巧3:绝对词陷阱法

    • 选项中如果出现“都”、“最”、“唯一”、“彻底”等过于绝对的词语,要高度警惕,它们很可能是错误的。

材料分析题: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这是分值最高、也最能体现能力的题型。

  • 技巧4:三步解题法

    1. 审问题: 先看问题,再读材料!带着问题去材料中找答案,效率更高,圈出问题中的关键词,如“根据材料概括”、“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
    2. 读材料:
      • 找出处: 材料上方的“摘自XX”或“XX会议公报”等,往往提供了重要背景信息。
      • 划关键句: 用笔划出材料中的时间、数据、人物、核心观点
      • 分层概括: 如果材料很长,要理解它讲了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核心意思是什么。
    3. 链接知识: 将材料中的信息与你脑中的知识体系(时间轴、专题框架)联系起来,找到问题的落脚点。
  • 技巧5:答题规范法

    • 问什么答什么: 看清题目要求是“概括”、“分析”还是“说明”。
    • 分点作答,条理清晰: 如果一个问题包含多个小问,或者需要从几个方面回答,一定要用①②③分点,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 语言精炼,使用学科术语: 用“促进了”、“导致了”、“标志着”等历史词汇,避免口语化。
    • “史论结合”: 这是最高要求,不仅要答出史实(材料+所学),还要有自己的分析和观点(启示、评价),答“商鞅变法”的影响,除了说“富国强兵”,还要评价其“使秦国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论述题/小论文:观点明确,论据充分

  • 技巧6:“总-分-总”结构

    • 总(开头): 开门见山,明确提出你的观点,观点要鲜明、正确。“我同意……的观点,因为……”
    • 分(主体):2-3个史实作为论据来支撑你的观点,每个论据都要简明扼要地说明史实和它与观点之间的逻辑关系,这是得分的关键。
    • 总(: 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观点,或适当升华,谈谈历史启示。
  • 技巧7:史实选择原则

    • 选择最有代表性、最典型的史实。
    • 确保史实准确无误(时间、人物、事件不能错)。
    • 史实要全面,最好能涵盖古代、近代、现代,或者中国、世界,体现你的知识广度。

考前冲刺与心态

  1. 回归课本和错题本: 考前几天,不要再做新题了,把课本目录过一遍,确保知识体系完整,把错题本拿出来,把错题彻底搞懂,这是提分最快的方法。
  2. 模拟考试环境: 找几套历年真题或模拟卷,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提前适应考试节奏。
  3. 保持良好心态: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