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将从通用原则和分科技巧两个方面,为你详细拆解中考政史的答题秘籍。

第一部分:通用核心原则(适用于所有题型)
无论你面对哪种题型,以下几条都是必须遵守的“黄金法则”。
审题是灵魂!圈点关键词,明确“考什么”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很多同学丢分不是因为不会,而是因为没看清题目。
- 圈定主体和范围:
- 政治: 题目问的是“国家”、“政府”、“公民”、“青少年”还是“企业”?问的是“原因”、“意义”、“做法”还是“评析”?
- 历史: 题目问的是“背景”、“原因”、“影响”、“性质”还是“启示”?问的是“中国史”还是“世界史”?是“古代史”还是“近代史”?
- 识别设问角度:
- “是什么?” (What): 要求描述现象、内容、定义。
- “为什么?” (Why): 要求分析原因、意义、重要性、必要性。
- “怎么办?” (How): 要求提出措施、建议、做法。
- “评析/评价?” (Evaluate): 要求先判断(对/错/片面),再说明理由。
【举例】“作为青少年,你如何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青少年(主体),如何(做法),美丽中国(范围)。- 答题方向: 必须从“青少年”的角度,谈具体的“做法”,内容要围绕“生态文明建设”。
回归教材,搭建知识框架
万变不离其宗,考点都源于教材,考前一定要回归课本,但不是死记硬背,而是要构建知识体系。
- 政治: 按单元、课、框、目的逻辑,梳理核心概念、原理、法律条文,把“权利与义务”、“基本制度”、“国家机构”等知识点串联起来。
- 历史: 按时间轴、主题(如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等线索,构建知识网络,把中国近代史“屈辱-探索-抗争-胜利”的主线理清楚,把世界史“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全球化”的脉络弄明白。
好处: 考试时看到一个题目,你的大脑能迅速定位它在教材的哪个位置,调出相关的知识点,避免知识点混淆。
语言规范,术语准确
政史科目的答案是“采点给分”,即答案中的关键词(术语)是得分点。
- 使用学科术语: 不要用自己的大白话,政治要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依法治国”、“基本经济制度”;历史要说“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冷战格局”。
- 条理清晰,分点作答: 一定要用“①②③”或“第一、第二、第三”来组织答案,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避免遗漏得分点。
- 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字迹潦草、涂改过多会影响阅卷心情,导致隐性失分。
第二部分:分科答题技巧
道德与法治(政治)答题技巧
通常分为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探究实践题。
(1)选择题技巧
- 排除法: 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如说法绝对、与教材原理相悖的)。
- 对比法: 对于两个意思相近的选项,要仔细辨别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看哪个更贴合题意。
- 抓关键词: 题干中的“根本”、“核心”、“首要”、“直接”等词,决定了选项的匹配度。
- 代入法: 把选项当作一个结论,看它是否能由题干中的条件推出。
(2)材料分析题/非选择题技巧
这是政治的重头戏,也是拉开差距的关键。
答题公式: “原理/知识点 + 材料分析 + 表态”
- 第一步:审设问,定方向。 (参考通用原则第1点)
- 第二步:找考点,链接知识。 根据设问,从你的知识库中调取相关的核心原理或知识点。
- 第三步:读材料,找信息。 仔细阅读材料,用笔划出与考点相关的关键词、句子,答案往往“隐藏”在材料里。
- 第四步:组织答案,精准作答。
- 原理先行: 先亮出你的观点(即课本上的原理)。“我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 材料佐证: 结合材料进行分析。“材料中XXX的做法/事件,正是体现了……”
- 总结升华: 如果题目要求谈启示或做法,最后要加上一句表态或总结。“我们青少年应该……”
【经典题型示例:评析题】有人认为:“网络是自由的,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请对此进行评析。
答题思路:
- 判断: 这个观点是片面/错误的。
- 分点论述:
- 合理性: 网络确实为我们提供了自由交流的平台,这是网络的优点。(肯定其合理部分)
- 不合理性: 但自由是相对的、有边界的,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散布谣言、网络暴力等行为是违法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权利与义务的关系、法治角度分析其错误之处)
- 我们应理性参与网络生活,恪守道德,遵守法律,做负责任的网民。(提出正确做法)
历史答题技巧
分为选择题、材料分析题和论述题。
(1)选择题技巧
- 时空定位法: 题目中给出的时间、地点、人物是解题的钥匙,先确定事件发生在哪个朝代/时期,再进行分析。
- 史实记忆法: 这是最基础的,必须准确记住重大事件的名称、时间、人物、意义。
- 因果联系法: 分析事件之间的因果、影响关系,避免倒因为果。
- 常见错误选项: 注意偷换概念、以偏概全、绝对化表述、时间顺序错误等陷阱。
(2)材料分析题技巧
答题公式: “观点/+ 史实/材料支撑 + 分析”
- 第一步:读问题,带着问题读材料。 先看问题,再回去读材料,效率更高。
- 第二步:分层阅读,提取信息。 材料通常有多个层次,每一层都可能包含一个或多个信息点,用笔划出。
- 第三步:联系教材,构建答案。 将材料中的信息与教材所学知识相结合,形成答案的“血肉”。
- 第四步: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 根据设问回答: 问“原因”就答原因,问“影响”就答影响。
- 史论结合: “史”是史实(材料中的或教材里的),“论”是观点(分析、评价),一定要用史实来证明你的观点。
- 分点,分层次: 影响类题目要分“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原因类题目要分“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主要原因”。
【经典题型示例:影响/意义类】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答题思路:
- 积极影响(主流):
- 思想层面: 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 文化层面: 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为随后爆发的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
- 社会层面: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
- 局限性(次要,如果题目要求全面评价):
- 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
(3)论述题(小论文)技巧
这是难度最大、分值最高的题型,考察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