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将从核心原则、具体步骤、题型分类和常见陷阱四个方面,为你系统地梳理“语句含义答题技巧”。

核心原则:从“字面”到“深层”,层层递进
答题时,切忌只看表面意思,一个语句的含义通常包含三个层次:
- 字面意义:词语最直接、最基本的意思,这是理解的基础。
- 深层意义:在特定语境下,作者想表达的引申义、比喻义或情感色彩,这是答题的重点。
- 情感/态度:作者通过这个语句表达的是赞同、批判、讽刺、同情还是无奈?这是理解的关键。
答题的核心思路就是:结合上下文,穿透字面,挖掘深层,并明确作者的情感态度。
具体答题步骤(四步法)
遇到一个需要解释含义的语句,可以按照以下四个步骤来操作:
第一步:定位语句,明确对象
在原文中找到这个句子,并确定它的“邻居”——即它前后的句子、段落。上下文是理解一切语句含义的钥匙,没有上下文,任何解读都可能偏离轨道。
第二步:拆解关键词,分析字面
分析句子中的关键词,特别是那些具有多义性、比喻性、情感色彩的词语。
- 多义词:如“包袱”,可以是实际的物品,也可以是思想或精神上的负担。
- 比喻词:如“桥梁”、“灯塔”、“毒瘤”,要找出其比喻的本体。
- 特殊含义词:如“躲猫猫”,在网络语境中可能指掩盖真相,而非游戏。
技巧:圈出这些关键词,先尝试用最直白的语言解释它们。
第三步:结合语境,挖掘深层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将你分析过的关键词放回上下文中,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
逻辑关系:这个句子和上下文是并列、转折、因果、递进还是解释说明关系?
- 转折词(如“、“、“)之后往往是重点,暗示了与前面不同的含义。
- 因果词(如“因为”、“、“由此可见”)可以帮助你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从而把握句子的深层原因或结果。
-
人物与事件:说话者是谁?他/她为什么这么说?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境下说的?为了解决什么问题?理解了人物动机和事件背景,句子的含义就清晰了。
-
情感色彩:句子中是否带有褒义、贬义或中性词?作者的情绪是积极的、消极的还是客观的?这直接关系到对语句的整体把握。
第四步:整合信息,规范作答
将前三步的分析结果整合起来,用简洁、准确、完整的语言进行表述。
- 公式:表层含义 + 深层含义 + 作者情感/作用
- 要点:
- 先解释字面:这句话直接说了什么。
- 再揭示深层:它真正想表达什么(比喻了什么、象征了什么、反映了什么问题或道理)。
- 最后点明情感/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如推动情节、塑造人物、点明中心等)。
常见题型及应对策略
理解划线句子的含义
这是最典型的题型,严格遵循上述“四步法”。
【例题】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父亲是个农民,一辈子与土地打交道,他常说:“土地是我们的根,人不能忘了根。”父亲老了,看着田里的庄稼,眼神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复杂。
问题: 请简要分析“土地是我们的根,人不能忘了根”这句话的含义。
【答题思路】
- 定位:在第二段开头。
- 拆解关键词:“土地”、“根”。
- “土地”字面是农民耕种的土地。
- “根”字面是植物的根部。
- 结合语境挖掘深层:
- 上下文提到父亲是农民,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土地”不仅仅指土地,更代表着家乡、家园、生存的依靠和传统文化的源头。
- “根”在这里是比喻,比喻生命的源泉、精神的归宿和文化的传承。
- 父亲眼神“复杂”,包含了对土地的热爱、对未来的忧虑,以及对后辈可能“忘本”的担忧。
- 整合作答:
- 表层含义:这句话直接意思是土地是庄稼的根本,人不能忘记根本。
- 深层含义:它比喻土地是农民的生存之本、家乡之根,也象征着一个人、一个民族的文化和精神根基。
- 作者情感:表达了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以及对后辈要铭记传统、不忘本(即“寻根”)的殷切期望和忧虑。
参考答案: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土地”不仅指实际的农田,更象征着家乡、家园和生存的依靠;“根”则比喻为生命的源泉、精神的归宿和文化的传承,这句话表达了父亲对土地深厚的感情,以及他希望后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本和传统,要懂得“寻根”。
的含义
往往是文章的“文眼”,含义通常比较丰富。
【答题思路】
- 的本义词语最直接的意思是什么?
- 的象征/比喻义:在文中,它象征了什么人物、事件或情感?
- 的引申义:它暗示了文章的主题、揭示了怎样的道理或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 在结构上的作用:是否是线索,是否设置了悬念等。
【例题】为《那盏灯》。
问题:请分析标题《那盏灯》的含义。
【参考答案】
- 本义:指文中具体出现的一盏灯,可能是家里的灯、路灯或心爱之人的灯。
- 象征义/比喻义:这盏灯象征着温暖、希望、指引、关爱或家的方向,它在黑暗中给人光明,在迷茫中给人方向。
- 引申义:它可能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亲人的关怀,或是人生道路上的精神寄托和理想。
- 作用: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引发读者思考,富有感染力。
理解某个代词(这、那、此、它等)指代的内容
【答题思路】
- 定位:找到代词所在的位置。
- 向前看:代词通常指代前文已经出现过的人、事、物或观点,重点看代词前一两句。
- 向后看:有时也指代后文将要解释的内容。
- 代入检验:将找到的指代内容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
警惕常见答题误区
- 脱离上下文,主观臆断:这是最常见的错误,凭自己的感觉去猜测,而不是紧扣原文。
- 以偏概全,答非所问:只解释了关键词的表层意思,没有挖掘出它在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情感。
- 语言啰嗦,抓不住重点:答案写得很多,但核心意思不突出,要力求言简意赅。
- 混淆概念,张冠李戴:将作者的观点和文中人物的观点混淆,或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搞反。
掌握语句含义答题技巧的核心,就是“回归文本,上下求索”,记住这个口诀:
定位是基础,拆解是关键, 语境是依据,情感是灵魂, 整合是目的,规范是保障。
通过不断的练习,将这些技巧内化为自己的思维习惯,你就能轻松应对各种语句含义理解题,不仅能“读懂”,更能“读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