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2025高考材料分析技巧有哪些新提分策略?

下面我将为你系统梳理一套“三步六阶”的高考材料分析通用技巧,并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说明,希望能助你一臂之力。

2025高考材料分析技巧有哪些新提分策略?-图1


核心理念:材料为王,答案源于材料

在动笔之前,请务必牢记:所有非选择题的答案,都必须从材料中找依据,在课本中找原理。 切忌脱离材料,天马行空地“自由发挥”。


通用技巧:“三步六阶”法

这个方法将答题过程分为三个步骤,每个步骤包含两个关键环节,层层递进,确保答题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第一步:审题干——“问什么,答什么”

这是答题的“导航”,方向错了,努力全白费。

  • 第一阶:明确设问主体与对象

    • 主体是谁? 是“政府”、“企业”、“公民”,还是“中国共产党”?不同的主体,答案的侧重点和理论依据完全不同。
    • 对象是什么? 是“原因”、“意义”、“措施”、“评价”,还是“关系”?这直接决定了你的答题逻辑和内容方向。
    • 圈出设问中的动词,如“分析”、“说明”、“评述”、“比较”、“阐述”、“提出建议”等,这些词规定了你的回答深度和格式。
  • 第二阶:锁定知识范围与题型

    • 知识范围: 设问是否限定了答题范围?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如果有限定,绝不能超出范围;如果没有限定,则需调动所有相关知识。
    • 题型判断:
      • “是什么”型: 侧重描述、阐释现象或概念。
      • “为什么”型: 侧重分析原因、意义、必然性等。
      • “怎么办”型: 侧重提出措施、建议、对策等。
      • “评析/评价”型: 既要肯定其合理性,也要指出其局限性或问题,最后给出总结性评价。

第二步:读材料——“从材料中找答案”

这是答题的“原材料仓库”,是得分的关键。

  • 第三阶:分层阅读,提取关键信息

    • 分层标记: 材料通常由几个段落或几个引文组成,先给材料分段,或用数字①②③标记,每一层信息都相对独立。
    • 关键词句圈画: 逐句阅读,用笔圈出时间、地点、人物、数据、核心概念、转折词(然而)、总结性词语(由此可见)等,这些往往是答案的“题眼”。
    • 信息分类: 将提取出的关键信息,按照设问的方向进行初步归类,分析原因,就把材料中体现原因的句子划出来。
  • 第四阶:关联设问,构建桥梁

    • “材料+设问”联动: 将第一步中明确的“设问要求”与第二步中提取的“关键信息”进行匹配,思考:材料中的这句话,是在回答“为什么”?还是在说明“是什么”?或者是在暗示“怎么办”?
    • 建立“材料→课本”的联系: 问问自己:材料中的这个现象,在课本的哪个章节有对应的原理或知识点?材料提到“政府减税降费”,这立刻就要联系到《经济生活》中“宏观调控”、“积极的财政政策”、“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等知识点。

第三步:作答——“用术语,分点作答”

这是将思考成果转化为卷面分的“临门一脚”。

  • 第五阶:组织答案,逻辑清晰

    • 分点作答,序号化: 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使用“①②③”或“其次、等,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 “原理+材料+分析”三段论: 这是最高效、最规范的答题结构。
      • 原理(理论): 先亮出你的课本知识点,用规范的学科术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材料(事实): 紧接着引用或概括材料中的信息来支撑你的原理。“材料中提到……,这体现了……”
      • 分析(: 将原理和材料结合起来,得出一个小结论。“这一举措有助于……”
    • 要点化、段落化: 一个要点(如①)最好是一个完整的逻辑段落,包含“原理+材料+分析”,避免把所有要点堆在一起。
  • 第六阶:语言规范,书写工整

    • 使用学科术语: 答案要“说行话”,避免口语化、白话,不说“国家帮助农民”,而说“国家实施强农惠农政策”。
    • 卷面整洁: 字迹清晰,不涂改,不乱画,给阅卷老师一个好印象,避免不必要的扣分。
    • 分值暗示要点数量: 一个分值较高的题目(如12分),至少需要3-4个要点来支撑,可以根据分值大致判断需要写几个点。

分科应用举例

【历史学科】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近代中国“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及其历史影响。

  • 第一步:审题干

    • 主体与对象: 主体是“‘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对象是“评述其提出及影响”。
    • 知识范围: 近代中国思想史。
    • 题型: “评述”型,既要说明是什么,也要分析为什么,还要评价其意义和局限。
  • 第二步:读材料

    • (假设材料为魏源《海国图志》节选,强调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
    • 提取信息: “夷之长技有三:战舰、火器、养兵练兵之法”;“制夷”是直接目的;背景是“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
    • 关联课本: 联系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洋务运动的思想渊源、近代思想解放的开端等知识点。
  • 第三步:作答

    • 提出背景(为什么提出)
      • 原理: 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内忧外患。
      • 材料: 材料反映了鸦片战争后,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反思。
      • 分析: 在此背景下,魏源等人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 与性质(是什么)
      • 原理: 地主阶级抵抗派思想,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步。
      • 材料: 学习西方“战舰、火器”等军事技术。
      • 分析: 该思想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实现自强和御侮,具有鲜明的爱国性和进步性。
    • 历史影响(怎么样)
      • 积极影响(合理性):
        • 原理: 思想启蒙,推动洋务运动,开启近代化进程。
        • 材料/分析: 打破了“天朝上国”的迷梦,激发了国人探索救国道路的热情,为后来的洋务运动提供了思想先导。
      • 局限性(不足):
        • 原理: 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 分析: 该思想未触及封建制度根本,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其“制夷”目标最终未能实现。
    • “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既有其进步性,也有其局限性,但作为中国近代思想的开端,其历史功绩不可磨灭。

【政治学科】

**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

  • 第一步:审题干

    • 主体与对象: 主体是“国家”,对象是“为什么要推动”,知识范围是“经济生活”。
  • 第二步:读材料

    • (假设材料提到:中小企业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专精特新”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取得突破;部分中小企业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
    • 提取信息: ①贡献大(税收、GDP、就业);②能突破核心技术;③自身有短板(创新能力不足)。
    • 关联课本: 市场主体、宏观调控、创新驱动发展、新发展理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
  • 第三步:作答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