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古诗抒情技巧,如何打动当代读者?

中国古诗,尤其是抒情诗,其最高境界往往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诗人很少会直白地喊出“我很悲伤”或“我非常快乐”,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妙的技巧,将情感巧妙地编织进意象、景物、叙事和议论之中,让读者在品味诗句时,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那份深沉而含蓄的情感。

古诗抒情技巧,如何打动当代读者?-图1

以下是古诗中最核心、最常用的抒情技巧,我将分点阐述并举例说明:


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最核心、最根本的抒情技巧,它不是简单地写景加抒情,而是让景物的选择、描绘本身就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色彩,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境界。

以乐景写乐情

用明快、优美的景物来烘托欢快、喜悦的情感。

  • 例子: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解析: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千秋雪”、“万里船”,这些意象色彩明丽,充满生机与动感,诗人通过描绘一幅开阔、明媚、充满希望的春日画卷,将自己劫后余生、暂得安宁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的憧憬,不着痕迹地融入了景物之中。

以哀景写哀情

用萧瑟、凄清的景物来渲染悲伤、忧愁的情感,这是最常见也最有效的方式。

  • 例子: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解析: 全篇由一系列意象堆叠而成:“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无一不透露出衰败、凄凉、孤独的气息,最后点出“断肠人”,前面的所有景物都成了这份悲情的注脚,景与情完美融合,感染力极强。

以乐景写哀情

用美好的景物来反衬内心的悲伤,形成强烈的对比,使哀情更显深沉、加倍,这种手法被称为“反衬”。

  • 例子: 杜甫《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解析: “春”本应是生机勃勃的季节,“花”和“鸟”是美好的意象,但国家破碎,诗人内心充满“感时”的悲痛和“恨别”的愁苦,在这种心境下,看到盛开的花朵,非但不觉其美,反而觉得它在为自己流泪;听到鸟儿的鸣叫,也觉得是在惊动自己破碎的心,美景与哀情的巨大反差,极大地强化了诗人的悲痛。


融情于事

通过叙述一件具体的事情来表达情感,情感蕴含在事件的叙述过程和细节之中,而不是由诗人直接说出。

  • 例子: 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解析: 诗歌没有一句直接说“母爱多么伟大”,而是通过描绘母亲为远行的儿子缝补衣服这个日常小事。“密密缝”这个动作细节,传神地写出了母亲的细心、不舍与牵挂,正是这个看似平凡的场景,将深沉、无私的母爱表现得淋漓尽致,感人至深。


直抒胸臆

直接、不加掩饰地抒发自己的情感,虽然技巧性不如前几种,但在情感喷薄而出时,同样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 例子1: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 解析: “愁更愁”三个字,将诗人内心无法排遣的苦闷和忧愤直接喊了出来,痛快淋漓,极具张力。

  • 例子2: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 解析: 在空旷的时空背景下,诗人直接抒发了怀才不遇、孤独失意的悲怆。“独怆然而涕下”是情感的最高潮,毫无保留,充满了历史苍凉感和个人英雄主义的悲壮。


借古讽今 / 借古抒怀

借助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或咏叹,来抒发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感慨,或表达对现实的批判。

  • 例子: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解析: 诗人表面上是在批评“商女”不懂亡国之痛,实际上矛头直指那些醉生梦死、不思收复失地的晚唐统治阶级,通过咏叹陈后主的亡国故事(《玉树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含蓄而尖锐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批判。


象征与比喻

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或象征某种抽象的情感、品格或哲理,使情感表达更加形象、深刻。

  • 例子1(象征): 屈原《离骚》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 解析: 诗人以佩戴“芰荷”、“芙蓉”这些高洁香草为衣,象征自己保持美好高洁的品德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向,香草成为诗人高尚人格的化身。

  • 例子2(比喻): 李煜《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解析: 将无形的“愁”比作有形的、连绵不绝的“一江春水”,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读者立刻能感受到那种愁绪的浩渺、深沉和无穷无尽。


虚实结合

将眼前之景(实)与想象、回忆、未来之景(虚)结合起来,拓展诗歌的意境,使情感表达更加丰富和立体。

  • 例子: 柳永《雨霖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 解析: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诗人想象中酒醒之后看到的凄凉景象(虚),这眼前的景象与离别时的场景(实)相互映衬,将离别的愁苦和未来的孤寂渲染到了极致。

中国古诗的抒情技巧是一个复杂而精妙的系统,其总的特点是:

  1. 含蓄蕴藉:反对直白浅露,追求言有尽而意无穷。
  2. 情景交融:以景起兴,以景结情,情感始终与景物紧密相连。
  3. 意象经营:精心选择和组合意象,让意象成为情感的载体。
  4. 炼字炼句:通过一个精准的字或一句精炼的话,点活全诗,传神达意。

作为读者,要真正读懂古诗的抒情,就需要学会透过字面,去感受诗人笔下的景物、事件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情感,体会那份“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