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是其身体语言的“语法”,是舞者表达情感、塑造形象、完成高难度动作的基础,它并非杂技式的炫技,而是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戏曲和武术美学,与身韵、情感、意境融为一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三大核心板块:身韵核心技巧、跳转翻技巧 和 地面技巧。
身韵核心技巧
这是中国古典舞的“灵魂”,是区别于其他舞种的根本,它强调“以神领形,以形传神”,动作追求圆润、连贯、内敛、富有内在的韵律感。
基本体态与元素
- 提、沉、冲、靠:这是所有身韵动作的基础,源于戏曲的“云手”和太极的起势。
- 提:气息上提,感觉由脊柱一节节拉起,头顶虚空,气息上扬。
- 沉:气息下沉,感觉身体重量下坠,气沉丹田,为下一个动作蓄力。
- 冲:在“提”的基础上,腰胯带动身体向一侧前冲,感觉有股“气”推出去。
- 靠:在“沉”的基础上,身体向一侧后靠,含胸拔背,感觉有股“气”收回来。
- 含、腆、移:
- 含:含胸缩背,感觉身体向内蜷缩,多表现悲伤、恐惧、沉思等情绪。
- 腆:挺胸展腹,感觉身体向外扩张,多表现喜悦、昂扬、自信的情绪。
- 移:在“提”的状态下,腰胯水平向一侧移动,重心平稳过渡。
基本步伐
- 圆场:双脚交替,步幅小,步速快,用脚掌前掌着地,在移动中保持上身稳定,如行云流水,用于表现行路、奔跑、思绪万千等。
- 慢步:沉稳、缓慢的步法,强调身体的控制和重心转移,常用于表现庄重、典雅、沉思的意境。
- 花梆步:快速、灵巧、富有弹性的小跳步,源于戏曲,常用于表现喜悦、活泼或紧张的情绪。
- 错步:双脚快速交叉移动,步伐轻快,用于表现急切、寻觅或穿梭的场景。
手臂与手型
- 基本手型:包括掌(兰花掌、荷叶掌)、拳、指(剑指、兰花指)等,每种手型都有其特定的审美内涵和用法。
- 基本手位:如单山膀、双山膀、托掌、按掌、提襟等,这些手位与身韵元素结合,构成千变万化的手臂语汇。
- 手臂的运行轨迹:强调“划圆”和“螺旋”,动作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充满内在的动势和力量。
跳转翻技巧
这是中国古典舞的“筋骨”,是展现舞者身体素质和舞台表现力的核心部分,它同样追求“身韵”的融入,而非空中机械的动作。
跳跃技巧
- 小跳:如一位小跳、二位小跳,是所有跳跃的基础,强调脚背的绷直和身体的轻盈。
- 中跳:如一位中跳、二位中跳、射雁跳、紫金冠跳等,射雁跳是经典的中国古典舞跳跃姿态,一腿前伸,一腿后弯,上身挺拔,姿态优美,紫金冠跳则难度更高,要求双腿在空中形成极度的后仰姿态。
- 大跳:如大射雁、摆莲跳、飞脚、扫堂腿接探海翻身等,这些大跳要求舞者具备强大的爆发力、柔韧性和空中控制能力,是高潮部分常用的技巧。
旋转技巧
旋转是中国古典舞技巧的精髓,强调“留头甩头”和“立腰立背”,在高速旋转中保持身体的稳定和姿态的优美。
- 平转:身体在水平面上连续旋转,双脚交替,步伐连贯,如流水般顺畅,是舞台上最常见的旋转技巧。
- 掖腿转:一腿站立,另一腿掖于膝盖后,身体在单腿上旋转,可单圈可多圈,姿态典雅。
- 挥鞭转:一腿在空中前后快速挥动,带动身体旋转,如同挥舞鞭子,速度极快,极具冲击力。
- 探海转:在探海(一腿向后抬起,上身前俯)的姿态上进行旋转,对身体平衡和控制力要求极高。
翻身技巧
翻身是中国古典舞独有的技巧,其特点是“立圆”的运动轨迹,上身在翻转过程中始终保持与地面垂直,给人以潇洒、流畅的感觉。
- 点翻:以半脚掌为轴心,连续在原地或移动中翻身,速度可快可慢,如风火轮般。
- 串翻:连续的、无间断的点翻,通常在舞台中快速移动,形成一道流动的风景线。
- 踏步翻身:在踏步姿态上完成的翻身,动作舒展、大方,常用于连接和抒情。
- 毽子翻身:身体在空中翻转,双腿在头顶上方分开,形如毽子,动作幅度大,难度高。
地面技巧
地面技巧是现代中国古典舞,尤其是“当代舞”风格作品中,用来增强表现力和冲击力的重要手段,它融合了现代舞的训练方法,但依然保持着古典的审美内核。
- 翻身类:如地面的点翻、串翻、探海翻身等。
- 旋转类:如地面的平转、挥鞭转等。
- 翻滚类:如前滚翻、后滚翻、侧手翻、小翻等,这些技巧在作品中常用来表现挣扎、爆发、急速的情绪转换。
技巧训练的核心理念
- 身韵为魂:所有技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表达“韵”和“神”,一个只有技巧没有情感的表演是空洞的,技巧训练必须与身韵训练紧密结合。
- 以腰为轴:中国古典舞的力量和运动都源于腰,无论是跳跃、旋转还是翻身,腰胯的发力、控制和协调是关键。
- 呼吸贯穿:呼吸是动作的原动力。“提、沉”等本身就是呼吸的练习,正确的呼吸法能让动作更具生命力,也能帮助舞者在高难度技巧中更好地控制身体。
- 圆、拧、倾:这是中国古典舞的体态美学特征,动作轨迹多呈“圆”形(平圆、立圆、八字圆);身体常呈“拧”转状态,产生内在的张力;身体重心常有“倾”斜,打破平衡,产生动态美感。
中国古典舞的技术技巧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从戏曲和武术中汲取养分,经过几代舞蹈艺术家的提炼和发展,形成了一套既有民族特色又符合人体运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于舞者而言,掌握这些技巧不仅是技术上的要求,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精神的深刻理解和内化,技巧服务于情感,技巧的最高境界是“无形之形,无技巧之技巧”,让观众感受到的不再是技巧本身,而是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情感和动人意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