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2025阅读技巧象征教案,新课标下如何高效教学?

《阅读技巧:象征》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阅读技巧象征教案-图1

    • 学生能够准确说出“象征”的定义,并区分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 学生能够识别文本中常见的象征物,并分析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 学生能够运用“是什么—象征什么—为什么这样象征”的分析框架,对文中的象征进行初步解读。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情境导入、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象征的奥秘。
    • 通过“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训练,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度阅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引导学生感受文学作品中象征手法的艺术魅力,提升审美情趣。
    • 培养学生联系生活、思考人生的意识,理解文学作品中的象征与现实世界的深刻关联。

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

    1. 理解象征的定义及其核心特征(用具体事物代表抽象概念)。
    2. 掌握分析象征意义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 教学难点:

    1. 准确判断一个事物在特定语境中是否为象征,而非简单的比喻或写实。
    2. 深入挖掘象征物背后复杂、多层次的内涵,避免解读的单一化和表面化。

教学对象

  • 初中高年级或高中学生(具备一定的文本阅读和分析基础)。

课时安排

  • 1课时(45分钟)

教学准备

  • 教师: PPT课件、包含象征手法的短文片段(如鲁迅《药》、海明威《老人与海》、张爱玲《封锁》等)、象征物图片(如鸽子、玫瑰、十字架、大海等)、板书设计。
  • 学生: 课本、笔记本、笔。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约5分钟)

  1. 展示图片,引发联想:
    • 教师在PPT上依次展示一组图片:鸽子、玫瑰、绿色交通灯、破碎的镜子
    • 提问学生:“看到这些图片,你首先想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和平、爱情、通行、结束/破裂等)。
  2. 引出概念:
    • 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很好,我们发现,一个具体的东西,鸽子’,并不只是指一种鸟,它常常让我们联想到‘和平’这个抽象的概念,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也常常使用这种方法,用一个具体的事物来代表某种特殊的意义或情感,这种手法,就叫做——象征。”(板书课题:阅读技巧——象征)

第二环节:概念辨析,夯实基础 (约10分钟)

  1. 什么是象征?

    • 教师讲解: 象征,是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的形象(象征体)来暗示或表现与之相似或相关的抽象概念、思想感情或社会意义(象征义)。
    • 核心公式: 象征体(具体事物) + 象征义(抽象意义) = 象征
    • 举例说明:
      • 象征体: 长城
      • 象征义: 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精神
      • 组合: 长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伟大。
  2. 象征 vs. 比喻(辨析难点)

    • 教师提问: “象征和比喻很像,都是用A来说B,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 小组讨论: 给学生1分钟时间,同桌或小组讨论。
    • 教师总结并表格化呈现:
特征 比喻 象征
结构 明确本体和喻体,常用“像”、“仿佛”等词。 本体(象征义)通常不出现,只出现象征体。
关系 两者之间的相似性是临时的、特定的 两者之间的关联是传统的、约定俗成的,或是在全文中一贯的、深入的
功能 主要用于形象化地描绘,使语言更生动。 主要用于含蓄地表达思想感情,深化主题,使意蕴更丰富。
例子 她的眼睛星星一样明亮。(本体:眼睛;喻体:星星) 她是黑夜里的灯塔。(灯塔象征希望和指引)
  • 强化练习: 快速判断下列句子是比喻还是象征。
    • A. 他的心像玻璃一样碎了。(比喻)
    • B. 他是一头勤勤恳恳的老黄牛。(比喻,此处是借喻)
    • C. 雨过天晴,天边出现了一道彩虹。(写实)
    • D. 《白鹿原》中,白鹿和白鹿原象征着这片土地的灵性与希望。(象征)

第三环节:案例分析,方法指导 (约15分钟)

  1. 引入文本材料:

    • 教师展示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节选:

      “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老人圣地亚哥在搏斗中,左手抽筋了,他用右手和牙齿死死地拽着鱼线,他的手被鱼线勒得鲜血淋漓,但他始终没有松手,他看着那条巨大的马林鱼,眼神里没有恐惧,只有一种近乎神圣的专注。

  2. 示范分析“象征”三步法:

    • 教师引导: 我们如何分析这段话中的象征呢?这里最核心的象征物就是那条巨大的马林鱼,我们可以用“三步法”来解读它。

    • 第一步:找出象征体。

      • 提问: “文中最突出、最引人深思的具体事物是什么?”
      • 学生回答: 那条巨大的马林鱼。
      • 板书:象征体 → 马林鱼
    • 第二步:探究象征义。

      • 提问: “这条鱼仅仅是鱼吗?它代表了什么?作者为什么要写一条如此巨大、美丽而又强大的鱼?”
      • 学生讨论、回答: 可能的答案有:理想、人生的目标、强大的对手、生命本身、值得尊敬的对手等。
      • 教师总结并板书:象征义 → 人生理想、崇高的目标、强大的对手/挑战
    • 第三步:结合语境,分析“为什么”。

      • 提问: “为什么作者要用‘马林鱼’来象征这些抽象的东西?它和这些象征义之间有什么联系?联系老人的行为和这句话来思考。”
      • 学生讨论: 马林鱼的巨大和美丽,体现了理想的崇高和珍贵;老人与它搏斗的艰难过程,体现了追求理想过程中的艰辛和挑战;老人对它的尊重,体现了对理想的虔诚。
      • 教师总结: 正是马林鱼的“巨大”和“美丽”,才使得它所代表的“理想”显得如此崇高和有价值,老人与它的搏斗,正是人与命运、人与自我极限的抗争,用马林鱼作象征,比直接说“我要追求我的理想”要深刻、有力得多,它让整个故事充满了哲理和张力。
  3. 迁移练习,巩固方法:

    • 提供新文本: 展示鲁迅《药》的结尾:

      “他们走不上二三十步,忽听得背后‘哑——’的一声大叫;两个人都悚然的回过头,只见那乌鸦张开两翅,一挫身,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

    • 学生分组合作: 运用三步法,分析结尾处“乌鸦”的象征意义。
      • 象征体: 乌鸦
      • 象征义: (引导学生思考)黑暗、绝望、没有希望、死气沉沉的社会氛围等。
      • 为什么: 乌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是不祥之兆,它在革命者夏瑜的坟头叫,并飞走,暗示了革命者的牺牲并未唤醒民众,社会依然是一片死寂和黑暗,希望渺茫,这个结尾让小说的悲剧意味和批判力量达到了顶点。

第四环节: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约5分钟)

  1. 课堂小结:
    • 教师提问: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如何去发现和分析一个象征?”
    • 师生共同回顾: 找象征体 → 探象征义 → 析为什么(结合语境、作者情感、文章主题)。
    • **教师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