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古诗动静技巧今何用?最新创作如何活用?

“动静结合”是诗歌美学中的一个核心原则,指诗人将动态的景物描写静态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或者在同一首诗中,通过动静的相互映衬、对比、转化,营造出丰富多变的意境,使画面更生动,情感更深刻。

古诗动静技巧今何用?最新创作如何活用?-图1

就是让诗中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从而达到“以动衬静”、“以静衬动”或“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


动静结合的常见手法与作用

以动衬静

这是最常见也最经典的一种手法,诗人通过对动态、喧闹、有声景物的描绘,来反衬出周围环境的幽静、空旷和深远,这种“动”非但不会打破宁静,反而通过对比,让“静”显得更加突出、清晰,甚至充满了生命力。

  • 核心原理: 用“有声”反衬“无声”,用“有形”反衬“无形”。
  • 艺术效果: 使静景更幽深,静感更强烈,引人遐想。

经典范例:

  •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分析:
      • 前两句: “空山”是静景,是背景。“但闻人语响”是动景,是声音,诗人没有直接写山如何寂静,而是写空山中偶尔传来的人声,这“人语响”非但没有打破山林的寂静,反而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让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这片山林的空旷、幽深与无人。
      • 后两句: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是动态的光线,“青苔”是静态的景物,一束光柱缓缓移动,照在寂静的青苔上,这一抹动态的光,更加凸显了深林的幽暗与静谧。
  • 贾岛《题李凝幽居》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 分析: “宿”是静态的,描绘鸟儿在树上安歇的宁静画面。“敲”是动态的,是清脆的敲门声,在万籁俱寂的月夜,这一声“敲”响,不仅没有破坏宁静,反而以动写静,将环境的幽深和居所的“幽”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推敲”二字的典故来源。

以静衬动

与“以动衬静”相反,诗人通过对静态、沉寂、无声景物的描绘,来突出某个动态景物的突然出现或强烈特征,使其更具冲击力。

  • 核心原理: 用“无声”来铺垫“有声”,用“沉寂”来衬托“突变”。
  • 艺术效果: 使动景更鲜明,动感更强烈,更具戏剧性。

经典范例:

  • 王维《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 分析:
      • 前两句: “人闲”、“夜静”、“春山空”,极力渲染了一种极致的静态和空灵的氛围,整个世界仿佛都静止了。
      • 后两句: 在这片极致的宁静中,“月出”是一个动态的、突发的景象,月亮的出现,惊动了山中的鸟儿,鸟儿在涧中不时鸣叫,这突如其来的“动”,正是因为前面有“静”的完美铺垫,才显得如此清脆、响亮,打破了山林的沉寂,也让整个画面瞬间活了起来。

动静相生

诗人将动态和静态的景物交织在一起描写,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统一、充满生机的整体画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营造出一种流动的、富有生命力的意境。

  • 核心原理: 动与静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共同构建意境。
  • 艺术效果: 使画面生动活泼,富有层次感和生命力。

经典范例:

  • 李白《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分析:
      • “生紫烟”是动: 阳光照射下,山间水汽蒸腾,是缓慢而持续的动态。
      • “挂前川”是静: 从远处看,巨大的瀑布像一条白练“挂”在山前,是静态的、凝固的。
      • “飞流直下”是动: 近看瀑布,则是奔腾咆哮的动态。
      • “银河落九天”是静与动的结合: 这是一个瑰丽的想象,将飞泻的瀑布(动)比作静态的“银河”,但“落九天”三个字又充满了动感,全诗在动与静的转换中,将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
  • 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 分析:
      • “鸣”和“上”是动: 黄鹂在柳树上鸣叫(近景、动态),白鹭飞向青天(远景、动态)。
      • “翠柳”、“青天”、“千秋雪”、“万里船”是静: 这些是构成画面的静态背景。
      • 全诗由近及远,由动到静,动静结合,色彩鲜明,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开阔壮丽的春日江山图。

总结与鉴赏方法

手法 核心原理 艺术效果 经典例子
以动衬静 用动态、喧闹反衬幽静 使静景更幽深,静感更强烈 王维《鹿柴》、贾岛《题李凝幽居》
以静衬动 用静态、沉寂反衬动态 使动景更鲜明,动感更强烈 王维《鸟鸣涧》
动静相生 动静交织,相互转化 使画面生动活泼,富有生命力 李白《望庐山瀑布》、杜甫《绝句》

鉴赏方法:

当你在读一首诗时,如果想要分析其“动静结合”的技巧,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 找景物,辨动静: 先找出诗中描写的所有景物,然后逐一判断哪些是静态的(如:山、月、树、云、静水、空城),哪些是动态的(如:鸟飞、水流、风动、人语、花开)。
  2. 看关系,定手法: 分析这些动静景物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景物为主,用来衬托静态的环境?还是静态的景物为主,用来突出某个动态瞬间?或者它们是相互交织,共同构成画面?
  3. 品意境,悟情感: 理解了手法之后,就要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这种动静结合的写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如:幽静、空灵、雄浑、生机勃勃)?这个意境又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如:闲适、孤寂、豪迈、喜悦)?

分析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找动静:
    • 静景:空山、新雨、晚秋、明月、松、石
    • 动景:清泉流、竹喧、莲动、归浣女、下渔舟
  • 看关系:
    • 首联“空山新雨后”是静,为全诗奠定了宁静的基调。
    • 颔联“明月松间照”(静)与“清泉石上流”(动)相结合,是典型的动静相生,有声有色,清幽雅致。
    • 颈联“竹喧”、“莲动”是因(浣女归舟),是动态的声响和形态变化,但它反衬了山林的幽静,是以动衬静
  • 品意境悟情感:

    全诗通过动静结合的描绘,营造了一幅清新、宁静、充满生气的山居秋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