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达到这个分数,你需要的是策略+方法+练习,而不是单纯的“死读书”,下面我将从整体策略、分模块突破、应试技巧和心态调整四个方面,为你提供一份详尽的“120分攻略”。

整体战略:心中有数,方能决胜
-
明确目标,合理分配分数
- 高考语文总分150分,120分意味着失分不超过30分。
- 理想失分分配(仅供参考,需根据个人情况调整):
-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目标失分2-3分(主要是成语、病句等基础题)。
-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目标失分1-2分。
- 文言文阅读(19分): 目标失分3-4分(实词、虚词、翻译是关键)。
- 诗歌鉴赏(11分): 目标失分2-3分。
- 名篇名句默写(6分): 目标0分! 这是送分题,必须全拿。
-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目标失分5-7分。
- 作文(60分): 目标48-52分,这是拉开差距的关键,不能只拿及格分。
-
建立知识体系,而非零散记忆
- 成语/病句/衔接: 不要只背单个成语,要按“感情色彩、适用对象、谦辞敬语”等分类整理,病句要总结六大类型(语序、搭配、成分、结构、逻辑、表意不明)的典型错误。
- 文言文: 建立自己的“实词库”和“虚词库”,把常见实词的多个义项和常见虚词的用法和例句整理出来。
- 诗歌鉴赏: 总结常见意象(柳、月、雁、梅等)、常见情感(思乡、怀古、报国、伤春悲秋等)和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虚实结合、用典等)。
分模块突破:各个击破,精准提分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 成语/词语辨析(3分):
- 技巧: 回到语境中!判断句子的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使用对象(人/物/场合),再辨析词语的细微差别,准备一个错题本,把每次做错的成语连同语境和正确解释一起抄下来。
- 病句辨析(3分):
- 技巧: 熟记六大病句类型,做题时先通读句子,凭语感发现问题,再用“主干枝叶法”(先找主谓宾,再看定状补)进行压缩,检查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等问题。
- 衔接与排序(3分):
- 技巧:
- 抓关联词: “虽然…”“因为…”等。
- 抓时空顺序: 时间、空间、逻辑顺序。
- 抓代词/指代词: “这”“那”“他”等,指代的内容通常在前文。
- 抓话题一致: 句子的主语或论述对象要保持一致。
- 技巧:
- 其他(如图文转换、仿写、语用创新):
- 技巧: 这部分变化多,但核心是“读懂题意”和“表达清晰”,图文转换要抓住核心信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仿写要“形神兼备”,既要句式结构相似,也要意境情感一致。
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严谨细致,原文为据
- 核心技巧: “答案在原文中”,不要凭感觉和常识答题,一切都要回到原文找依据。
- 三步走:
- 读原文: 快速浏览,了解文章大意、观点和结构。
- 审题干: 圈出问题中的关键词(如“原因”“表现”“错误”“正确”)。
- 找区间: 根据题干关键词,回到原文找到对应的句子或段落。
- 比选项: 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注意偷换概念、以偏概全、因果倒置、无中生有、已然未然等常见陷阱。
- 小技巧: 遇到“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可以用排除法,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剩下的再仔细比对。
文言文阅读(19分)- 文言功底,决定下限
- 选择题(3分):
- 技巧: 重点理解实词、虚词和断句,实词看语境和特殊句式,虚词要记常见用法(“之、乎、者、也、以、于”等),断句看主谓宾、找虚词、察对称。
- 内容概括与分析(3分):
- 技巧: 找到选项对应的原文区域,比对细节是否一致,注意人物行为的动机、结果是否被曲解。
- 翻译(10分):
- 得分关键! 一定要做到“信、达、雅”,但高考更看重“信”和“达”。
- 步骤:
- 拆分句子: 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谓宾)。
- 逐字翻译: 翻译出每个字词在句中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使动、意动等)。
- 调整语序: 把古汉语的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调整为现代汉语语序。
- 补充成分: 省略的主语、宾语等要补充出来。
- 连句成篇: 确保句子通顺,符合现代汉语习惯。
- 策略: 一定要把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翻译准确,这些是得分点。
诗歌鉴赏(11分)- 情景交融,手法先行
- 核心: “写了什么景(意象)?抒了什么情(情感)?用了什么法(手法)?”
- 答题模板(万能公式):
- 问“手法/技巧”: 答题结构为“手法 + 例证 + 效果”。
- 例:本诗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通过描绘“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景象,表达了友人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蕴藉,意境悠远。
- 问“情感/思想”: 答题结构为“情感 + 依据”。
- 例: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和愤懑,从“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可以看出,诗人早年有建功立业的抱负,但如今壮志未酬,年华老去,故而心生感慨。
- 问“炼字”: 答题结构为“字义 + 手法 + 情感/意境”。
-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极好。“绿”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变绿,它不仅写出了春天到来、大地复苏的景象,更蕴含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归心似箭的喜悦之情。
- 问“手法/技巧”: 答题结构为“手法 + 例证 + 效果”。
名篇名句默写(6分)- 熟能生巧,一分不丢
- 技巧: 理解性记忆 > 死记硬背,不仅要会背,还要理解每一句的含义和上下文语境,这样即使出现“情景式默写”也能应对。
- 方法: 利用碎片时间反复背诵,每天早晚各背一遍,周末进行总复习,准备一个默写本,把写错的字圈出来,重点记忆。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深入文本,答在点上
- 核心: “读懂是第一要义”,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这个人表达什么?
- 答题原则:
- 答案源于文本: 结合具体情节、人物言行来分析,不要空谈。
- 分点作答,条理清晰: 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