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古诗艺术技巧赏析,如何解锁当代审美共鸣?

古诗的艺术技巧,可以看作是诗人手中的“工具箱”,下面,我将从宏观到微观,分几个层面为您详细解析,并提供实例说明。

古诗艺术技巧赏析,如何解锁当代审美共鸣?-图1


宏观层面:结构与谋篇

一首诗的骨架,决定了它的气势与走向。

起承转合

这是中国古典诗歌最经典的叙事结构,尤其适用于绝句和律诗。

  • 起: 开篇点题,或渲染气氛,或交代背景,或提出问题,力求引人入胜。

    • 例: 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起:直接点明时间“秋”、地点“山”、环境“新雨后”,清新宁静的氛围扑面而来。)

  • 承: 承接“起”句,加以铺陈、渲染或深化,使诗意更加丰满。

    • 例: 王维《山居秋暝》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承:具体描绘“秋暝”之景,月、松、泉、石,四种意象,动静结合,将宁静之美推向极致。)

  • 转: 诗意的转折处,是全诗的“诗眼”所在,或由景入情,或由叙事转入议论,或从正面转到反面,形成波澜。

    • 例: 王维《山居秋暝》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转:从静态的景物描写,转向动态的人物活动,竹林里的喧闹、莲叶间的渔舟,为宁静的画面注入了生机与人间烟火气,为尾联的抒情做铺垫。)

  • 合: 结尾收束全诗,或点明主旨,或升华情感,或留下余味,言有尽而意无穷。

    • 例: 王维《山居秋暝》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合:化用《楚辞》“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典故,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诗人对这理想世界的无限留恋和归隐的决心,卒章显志。)

层层递进与开合变化

长篇古体诗或律诗常用此法,如杜甫的《登高》,前四句写景,气象开阔,悲壮苍凉;后四句抒情,身世飘零,忧国忧民,由景及情,由远及近,由物及我,情感层层深入,结构大开大合,被誉为“古今七律第一”。


中观层面:表现手法

这是诗人组织意象、营造意境的核心方法。

抒情方式

  • 直抒胸臆: 直接表达情感,不加掩饰。

    • 例: 李白《将进酒》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直接喊出及时行乐的豪情,痛快淋漓。)

  • 借景抒情: 诗歌最核心、最常用的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所描绘的景物之中,情景交融。

    • 例: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前三句罗列九种萧瑟凄凉的景物,没有一个“愁”字,但字字皆含愁绪,将游子的悲凉心境渲染得淋漓尽致。)

  • 寓情于景: 情感完全融入景物,物我合一,难以分辨何为景,何为情。

    • 例: 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的“悠然”之情,与东篱、南山、菊花融为一体,你分不清是景让诗人悠然,还是诗人的心境让景物显得悠然。)

  • 情景交融: 景与情高度统一,相互渗透,共同营造意境,这是抒情的高级形态。

    • 例: 杜甫《春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因感伤时事,看到盛开的花也不禁落泪;因怨恨离别,听到鸟儿的鸣叫也感到心惊,花、鸟本是乐景,但在诗人眼中却成了悲情的载体。)

描写方式

  • 白描: 不用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而是用最简练的笔墨,勾勒出事物的形象,寥寥数笔,形神兼备。

    • 例: 张志和《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仅用“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几个简单的意象,便勾勒出一幅色彩明丽、生机盎然的江南春景图。)

  • 细节描写: 抓住最富表现力的细节,以小见大,深化主题。

    • 例: 杜甫《春夜喜雨》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想象第二天早晨,带着雨水的红花沉甸甸地挂在枝头,这个细节生动地写出了雨的滋润和万物的生机,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 动静结合: 将动态的景物与静态的景物描写相结合,相互映衬,使画面更生动,意境更丰富。

    • 例: 王维《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空山”、“深林”是静,“人语响”、“返景”是动,以动衬静,更显山林的幽深寂静。)

  • 正侧结合: 从正面直接描写,或从侧面烘托,使形象更立体。

    • 例: 白居易《琵琶行》

      (正面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侧面描写:“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通过听众的反应来烘托琵琶声的高超动人。)

修辞手法

  • 比喻: 使描写更形象生动。

    • 例: 李贺《李凭箜篌引》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将乐声比作美玉碎裂、凤凰鸣叫,又将声音的悲切比作芙蓉泣泪,欢快比作兰花欢笑,极富想象力。)

  • 拟人: 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或动作,使情感表达更亲切、更深刻。

    • 例: 李白《月下独酌》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诗人把月亮和自己的影子当作朋友,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孤独中寻求慰藉的复杂心情。)

  • 夸张: 突出特征,强化情感,增强表现力。

    • 例: 李白《望庐山瀑布》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用“三千尺”极言瀑布之高,用“银河落九天”的想象,将瀑布的雄奇壮丽展现得无以复加。)

  • 用典: 引用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或前人诗句,使诗歌内容更厚重,含蓄蕴藉。

    • 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引用廉颇的典故,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老,但仍有报国之心,却不受重用的悲愤。)

  • 对偶: 主要在律诗中使用,要求结构相同、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

    • 例: 杜甫《登高》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对“不尽”,“落木”对“长江”,“萧萧下”对“滚滚来”,对仗工整,气势磅礴,将空间的广阔与时间的流逝完美结合。)


微观层面:炼字与音韵

这是诗歌艺术的“精雕细琢”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