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写景状物技巧

下面我将从核心理念、具体技巧、实战步骤三个方面,系统地为你梳理写景状物的技巧。

写景状物技巧-图1


核心理念:抓住“魂”,而不仅仅是“形”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白写景状物的目的。

  1. 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这是最核心的理念,景物本身是客观的,但当你把它写进文章里时,它就带上了你的主观情感,开心时,阳光是灿烂的;悲伤时,风雨是凄凉的,写景是为了抒情、叙事或说理。
  2. 物我合一,赋予生命:不要把景物当作一个死物去“说明”,而要把它当作一个有生命、有性格的“角色”去“对话”,山有风骨,水有柔情,花有喜怒,石有沧桑,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和意志,文章才能活起来。
  3. 服务于主题,而非孤芳自赏:景物描写不是孤立的段落,它必须为文章的整体服务,是为了烘托人物心情?是为了暗示故事走向?还是为了引出哲理思考?动笔前要明确它在文中的作用。

具体技巧:调动五感,妙用修辞

掌握了核心理念,我们再来看具体可以怎么写。

(一) 调动五感,全方位感知

人是通过感官来认识世界的,写作时也要模拟这个过程,让读者身临其境。

  • 视觉(看):这是最基础的,但不仅仅是“看到”,更要“看细”。

    • 色彩:写夕阳,不要只说“红色的太阳”,可以说“夕阳像一枚熟透了的柿子,将天边的云霞都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又夹杂着一丝羞涩的粉。”
    • 形态:写山,不要只说“高大的山”,可以说“远处的群山如黛,连绵起伏,像一条沉睡的巨龙,守护着这片宁静的土地。”
    • 光影:晨光、暮色、月光、树影、波光……光影的变化能极大地丰富画面的层次感。
  • 听觉(听):声音是画面的灵魂,能打破宁静,也能深化宁静。

    • 自然之声:风声(是“呼啸”的狂风,还是“拂面”的微风)、雨声(是“淅淅沥沥”的春雨,还是“噼里啪啦”的夏雨)、蝉鸣、鸟叫、溪流声。
    • 人造之声:远处传来的钟声、街道的车流声、孩童的嬉笑声。
    • 示例:“午后,万籁俱寂,只听得见窗外几声清脆的鸟鸣,和偶尔从邻院传来的、悠扬的钢琴声,让人心生惬意。”
  • 嗅觉(闻):气味最能勾起回忆和情感。

    • 自然之味:雨后泥土的芬芳、荷花的清香、桂花的甜香、松林的清新。
    • 生活之味:饭菜的香气、雨后青草的气息、旧书的墨香。
    • 示例:“走进这片老街,空气中弥漫着刚出炉的面包香和淡淡的花香,混合着岁月的沉静气息,让人一下子就慢了下来。”
  • 味觉(尝):相对用得少,但用得好会非常出彩。

    • 示例:“空气是甜的,仿佛能尝到露水的清冽和阳光的温暖。”(将感觉通感化)
  • 触觉(感):通过身体的感受来写景,更具代入感。

    • 温度:阳光是“暖洋洋的”,晚风是“凉丝丝的”,溪水是“冰凉的”。
    • 质感:抚摸粗糙的树皮、踩在松软的沙滩上、感受雨丝落在脸上的湿润。
    • 示例:“秋风拂过脸颊,带着一丝凉意,却不觉得寒冷,反而让人精神一振。”

(二) 妙用修辞,化平淡为神奇

修辞是让文字“活”起来的魔法。

  • 比喻:让抽象变具体,让陌生变熟悉。

    • 明喻(像、仿佛、好似):月亮像银盘。
    • 暗喻(是、成了):月光是流水,静静地洒在院子里。
  • 拟人: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使其生动可爱或充满力量。

    • 示例:“小溪唱着欢快的歌,一路奔跑着,投入了大海的怀抱。”“柳树姑娘垂下她长长的秀发,在湖面上轻轻梳理。”
  • 夸张:突出景物特点,增强表现力。

    • 示例:“这片花海,美得让人窒息,仿佛所有的春天都汇集在了这里。”“山谷里的回音,一声接着一声,久久不散。”
  • 排比:增强语势,渲染气氛,多角度描绘。

    • 示例:“我爱春天,爱它的草长莺飞,爱它的花团锦簇,爱它的细雨绵绵。”
  • 对比:通过对比,突出景物特点。

    • 示例:“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的宁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没有汽车的鸣笛,只有蛙声和蝉鸣。”

(三) 动静结合,相映成趣

单一的静态描写会显得呆板,单一的动态描写会显得浮躁,动静结合是最高境界之一。

  • 以动衬静:用动态的景物来反衬环境的宁静。

    • 示例:“蝉鸣聒噪,更显得午后的庭院寂静无声。”(王维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是典范)
  • 化静为动:将静态的景物写出动态感。

    • 示例:“夕阳的余晖缓缓地、温柔地漫过山头,为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

(四) 虚实结合,拓展空间

  • 实写:眼前真实的景物,看得见、摸得着。
  • 虚写:由景物引发的联想、想象、回忆、神话传说等。
    • 示例:“看到这座断壁残垣(实),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金戈铁马、烽火连天的壮阔场面(虚)。”

(五) 移步换景,层次分明

适合描写较大范围的景物,如公园、山川、一条街,随着观察点的移动,依次描绘不同位置的景物,形成清晰的游览路线和空间感。

  • 示例:“一进公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宽阔的草坪,走过草坪,便是一座古朴的六角亭,亭子后面,是一条蜿蜒曲折的石子小路,沿着小路走,尽头便是波光粼粼的人工湖。”

实战步骤:从构思到成文

  1. 第一步:明确目的,确定“魂”

    • 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写这个景物?是为了表达喜悦?抒发乡愁?还是为了讽刺现实?这个景物对我(或文中人物)意味着什么?这个“魂”将贯穿全文。
  2. 第二步:仔细观察,捕捉“细节”

    • 调动五感:亲自去看、去听、去闻、去感受,不要依赖记忆,要抓住最鲜活、最独特的细节,别人写雨是“淅淅沥沥”,你观察到的是“雨点打在芭蕉叶上,像珍珠一样滚动,发出清脆的‘嗒嗒’声”。
  3. 第三步:筛选素材,安排“结构”

    • 取舍:不是所有细节都要写,选择最能体现“魂”、最吸引人的细节。
    • 结构:采用“总分总”、“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移步换景”等结构来组织你的描写,让文章条理清晰。
  4. 第四步:锤炼语言,注入“情感”

    • 选词:力求准确、生动,多用动词、形容词,避免陈词滥调,不说“花很红”,说“花瓣像燃烧的火焰,红得热烈而奔放”。
    • 修辞:在关键处恰当地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让文字产生美感。
    • 抒情:在描写中自然地融入自己的情感,可以直接抒情(“啊,我多爱你,这片土地!”),也可以间接抒情(通过景物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情感)。
  5. 第五步:反复修改,力求“完美”

    • 朗读:大声读出来,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韵律是否流畅。
    • 删减:删掉可有可无的词句,让文字更精炼。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