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作网

语文课堂技巧有哪些实用方法?

语文课堂的技巧非常丰富,核心在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素养,一个好的语文老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思维的点燃者和文化的引路人。

语文课堂技巧有哪些实用方法?-图1

以下我将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结合不同的教学环节,为您梳理一套系统且实用的语文课堂技巧。


课前准备:精心设计,运筹帷幄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课前的充分准备是课堂成功的一半。

  1. 吃透文本,深度解读

    • 不止于教参: 不要仅仅依赖教师教学用书,自己要像学生一样,反复朗读、默读、精读文本,圈点勾画,写下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疑问,你被哪里感动了?哪里让你觉得困惑?这些真实的体验是课堂的宝贵财富。
    • “作者之思”与“读者之悟”: 既要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知人论世),更要思考文本在今天的价值,它能引发当代学生怎样的共鸣和思考。
  2. 明确目标,精准定位

    • 三维目标: 清晰设定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如:掌握生字词、学习某种修辞手法)、过程与方法(如: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人物形象、学习批注阅读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 一课一得: 不要试图在一节课里解决所有问题,聚焦一个核心目标,让学生学有所获。
  3. 设计问题,启发思维

    • 问题链设计: 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问题链,从“是什么”(事实性问题)到“为什么”(分析性问题),再到“怎么样”(评价性问题)和“…会怎样”(创造性问题)。
    • 避免“是不是”、“对不对”的无效提问: 多设计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如“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句?为什么?”“如果你是文中的XX,你会怎么做?”
  4. 准备教具,丰富形式

    • 多媒体资源: 精心挑选与课文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纪录片片段等,讲《赤壁赋》可以配上古琴曲,讲《故宫博物院》可以播放航拍视频。
    • 实物与道具: 讲《中国石拱桥》可以带模型,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准备桑葚、覆盆子等,增加直观体验。

课中实施:灵动驾驭,高潮迭起

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舞台,技巧在于如何将剧本(教案)生动地演绎出来。

(一) 导入技巧:先声夺人,激发兴趣

好的导入能迅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进入课堂。

  1. 情境导入法: 创设与课文相关的情境,用一段悲伤的音乐导入《背影》,用一段激烈的战争影片导入《长征》。
  2. 故事导入法: 讲述与作者或课文相关的奇闻轶事,讲李清照的生平故事导入《声声慢》。
  3. 悬念导入法: 设置一个悬念或矛盾点,讲《孔乙己》时,提问:“一个读过书的人,为什么最后会沦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
  4. 多媒体导入法: 播放一段相关的短视频、展示一组震撼的图片,直接冲击学生的感官。
  5. 温故知新法: 从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入手,自然过渡到新内容,从学过的杜甫的《春望》导入《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二) 朗读技巧:以声传情,感知文脉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朗读是语文课的灵魂。

  1. 范读领路: 教师的范读是最好的示范,要用真情实感去读,语速、停顿、重音、语气都要处理得当,让学生初步感受文本的情感基调。
  2. 多样朗读:
    • 个人读: 指名学生朗读,检查个体掌握情况。
    • 分组读/分角色读: 适用于对话性强的课文(如《皇帝的新装》),能让学生更好地代入角色。
    • 齐读: 适合气势恢宏或节奏感强的诗文(如《沁园春·雪》),能营造氛围,增强集体感。
    • 配乐朗读/表演读: 提升朗读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3. 朗读指导: 不要只说“读得有感情”,要具体指导。“这里应该读得快一点,表现紧张。”“这个字要重读,因为它体现了……”

(三) 互动技巧: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让课堂“活”起来,关键在于互动。

  1. 小组合作探究:

    • 任务驱动: 给小组明确的探究任务,如“讨论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概括论据”。
    • 明确分工: 设立组长、记录员、发言人等角色,确保人人参与。
    • 成果展示与评价: 给予小组展示的机会,并进行有效的点评和补充。
  2. 课堂辩论赛:

    • 针对文本中的争议点或开放性问题组织辩论,学习《愚公移山》时,可以辩论“愚公精神在今天是否还需要”。
    • 辩论能极大地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能力。
  3. “小老师”上台:

    • 让学生轮流担任“小老师”,讲解某个知识点、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或带领大家朗读。
    • 这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学习成就感。
  4. 情景表演:

    • 将课文中的关键情节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鸿门宴》、《变色龙》等都非常适合。
    • 表演加深了学生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理解。

(四) 板书技巧:提纲挈领,画龙点睛

板书是微型教案,是学生思维的“脚手架”。

  1. 结构化板书: 采用思维导图、流程图、表格等形式,清晰呈现文章的结构、人物关系、论证思路等。
  2. 关键词板书: 只提炼核心概念、关键词和精彩句,简洁明了,方便学生记忆。
  3. 图文并茂: 适当运用简笔画、符号(如“→”、“?”、“!”)让板书更生动有趣。
  4. 师生共创: 鼓励学生参与到板书的书写和设计中来,让板书成为师生共同思考的成果。

课后延伸:巩固深化,拓展视野

课堂的结束不应是学习的终点,而应是新的起点。

  1. 分层作业设计:

    • 基础层(必做): 巩固生字词、背诵重点段落、完成课后练习。
    • 提高层(选做): 写一篇读后感、续写故事、为课文画一幅插图。
    • 拓展层(挑战): 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查找相关资料进行专题研究、参与主题手抄报制作。
  2. 建立“大语文”观:

    • 将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生活实践紧密结合,推荐与课文主题相关的整本书、电影、纪录片。
    • 鼓励学生写日记、随笔,将语文学习融入生活。
  3. 多元化评价:

    评价不只看期末一张试卷,将课堂发言、小组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读书笔记等都纳入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过程性成长。

语文老师的核心素养

  • 激情与热爱: 你对语文的热爱会感染学生。
  • 幽默与智慧: 课堂需要笑声,也需要智慧的火花。
  • 倾听与尊重: 耐心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声音,尊重他们的独特见解。
  • 反思与创新: 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并根据学情大胆尝试新的方法。

语文课堂的魅力,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它的生成性、它的人文关怀,希望这些技巧能像工具箱里的工具一样,帮助您根据不同的课文、不同的学生,灵活组合,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